有高质量的备课才会有高质量的课堂
备课是教师的常规工作,它不仅体现教师的工作态度和工作责任感,更能看出教师的工作能力和专业素养。备课是教课的前提,要想教好课首先必须备好课。备课犹如工程师设计施工蓝图,亦如打仗时指挥员设计作战方案,它是完成某项工程和获得作战胜利的前提和保证。在实施新课程教学的今天,加强教师备课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教师备课存在的倾向性问题
教师备课存在的倾向性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
对备课的重要性缺乏深刻认识。有的教师对备课这一环节不大重视,主要表现为缺乏精细备课的意识,忽视对学情的调查了解,缺乏深入钻研教材的精神,更谈不上如何艺术地精妙地设计教学。
对备课还存在着认识误区。备课是一个系统性、多元性的环节,它包括对教学要求的把握,对教材的深入钻研,对学生的全面了解,对教学的精心设计和书写教案,等等。其中写教案只是备课中的一个环节。有教师认为,备课就只是写教案,这种理解是不全面的。于是很多教师的教案出现了“三多三少”的倾向,即备知识内容的多,备训练内容的少;备教法内容的多,备学生活动的少;备现存资料(尤其是教参)内容的多,备创造性设计的内容少,有的甚至偏离教学要求而随心所欲。
备课的目的不明导致教学的随意性大。备课是教师实施教学的一种预案,对教学有一种引领和规划作用。但有的教师的备课并不是教课用的,而是用来应付学校检查的,课堂上并没有按照教案去实施,这样就出现了备课应付检查,流于形式和教学中备教脱离、随意盲目的现象,有的教师备一节课教几节课,教学的实际情况就成了“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
备课只满足于数量要求,达不到质量标准。
教师备课的管理策略
如何解决好教师的备课质量问题呢?
第一要统一思想,强化对备课重要性的认识。作为教师,怎样认识备课呢?备课就是教师的“自重”,备好了课就是教师自己在尊重自己的人格、塑造自己的形象、珍惜自己艰辛的劳动、谱写踏实的人生。备课就是教师的“自修”。教师要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除了学习专业理论以外,很大程度就是在备课这一环节中获得的。如果一位教师长期潜心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教学,备好每一节课,他必然会受到学生和同行的认可,甚至会成为教学专家。备课就是“治学”,教师要成为研究型教师、学者型教师,就要在备课中善于发现,善于研究,善于创造。
如果我们在思想深处把备课看作是“自重”、“自修”、“治学”的话,那么我们就不会轻易地草率地对待备课了。
第二:建立规范,明确备课的下列要求:
内容上做到“四备”:一是备“人”,即备学生;二是备“书”,即备课标、备教材;三是备“法”,即备教法和学法;四是备“练”,即备训练设计。
设计上注重“四好”:一是课型要确定好;二是问题要设计好;三是训练要安排好;四是语言要锤炼好。
整体上把握“四点”:一是突出重点;二是分散难点;三是辨析疑点;四是抓住要点。
书写教案注意“四不”,即不要写成教材分析式的教案、教材研究式的教案、教材评说式的教案、教材讲解式的教案,要把教案写成以思维训练为核心,以培养学生能力为目标的教学实施方案。
第三:加强教研组建设,把集体备课落到实处。要把独立备课和集体备课结合起来。要让集体备课落到实处。实施“五步式”集体备课是一种较好的模式,即个人初备——集中研讨——专业引领——课案生成——教学反思。集体备课每周一次,形成制度,每次集体备课做到时间落实、地点落实、中心备课人落实,切忌走过场、讲形式。集体备课体现以个人钻研为前提,以百家争鸣为特色,以集体研讨为手段,以共同提高为目的,充分发挥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在集体备课中的作用,发挥集体智慧,让教师在群体研究的氛围中共同进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