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研处
您现在的位置: 福州文博中学 >> 教研处 >> 教学研究 >> 教研处正文
评课:让课堂回归阳光生态
作者:佚名    教研处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3042    更新时间:2008-12-31

 

评课:让课堂回归阳光生态

 

作者:代保民   

 

           讲公开课叫“献课”,准备优质课叫“磨课”,上示范课叫“作课”。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说法?为什么一些精品课成了“淮北的枳”?我认为,归根结底是课堂教学评价的核心价值取向发生了偏移。评课的根本目的应该是使我们的课堂更绿色环保,更阳光生态,更有利于师生健康而茁壮地成长。因此,在评课时,我们不妨从以下三个方面转换评课角度。

从生成看教师的预设

传统评课更多地关注教师的预设,关注教师预设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内容与过程、作业设计等,课堂评价的核心价值取向是教师的素养和教学功底。至于课堂教学的主体——学生,则被有意无意地忽略了,即使有,在评价表中的分值也极低。

教师的预设似建筑设计师所描绘的宏伟蓝图,这个蓝图能否变成现实,必须由学生说了算。所以,在评课时,我们应该从生成来看教师的预设。在课堂上,学生应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学习、实践探究,在主动参与的过程中逐步生成自己的知识结构、认知结构。这个生成的过程才是课堂评价更应该关注的。教学预设仅仅是教师预期的愿景,而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生成才是教师教学的落脚点。课堂生成的质量较高,教师的预设才能称之为高质量的预设。因为生成能综合反映课堂教学中教师、学生、环境等因素的综合效应,它能从学生这面镜子中映射出教师的预设是否科学、合理。

当我们把评价重心转移到课堂生成时,教师就会更多地关注学生,就会更多地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自主质疑解惑、自主反馈评价,就会更多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让学生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这样,课堂才会自然本真、朴实无华。

从融入看学生的参与

在当今课堂上,你经常可以看到以下三种情况:第一种,教师问,学生齐声答,教师说上句,学生答下句,异口同声,蔚为壮观;第二种,教师问,少部分学生答,自然流畅,全面准确,似标准答案;第三种,教师问,老是那几个学生答,更多的学生是听众。

该如何评价这样的课堂呢?学生参与率高的课就是好课吗?我认为,我们更应该关注学生的融入而不是参与。融入是指学生知识能力、思想情感以及神态、肢体的忘我投入,是学生完全融进教师所创设的情境中,在教师的指导下“神游”于知识与情感的“场”中,在“场”的感召和激励下积极主动地实施自我探究和实践。这种融入更多的是学生“神”的倾情投入,是学生思维情感的自觉参与,表面上看是教师的“引”,而实际上是学生思想情感的自觉“顺应”进而“同化”。在这种情况下,课堂也许不会有简单的异口同声的“是”“不是”等回答,而是异口异声的各种说法;也许学生的回答不再自然流畅、全面准确,而是简单片面、句意凌乱;也许有的学生积极踊跃发言,而有的学生欲言又止、想说难说。但是,这样的课堂比那些学生假参与的热闹课堂更真实、有效。

课堂评价如果转向评价学生的融入度,评课者就要全程跟踪观测学生的学习过程,采取“望”“闻”“问”“切”的方式,准确把握学生融入的方式、时间和程度,追求学生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的自觉投入,从而更加科学地看待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那种异口同声和全班举手的参与肯定是不能与融入划等号的。

从效率看教学的效果

课堂评价要关注效果:学生在课堂上掌握了多少知识,提高了哪些能力,解决了哪些问题。但是,更应该关注课堂教学的效率,通过效率去评价教学的效果。

教学效果是课堂教学所必须追求的最大价值,因为它是教学目标最终实施结果的反映。但这个反映仅是个终端产品,而促成这个反映的途径、方法、步骤、策略等是不同的,由此导致达成这个效果所用的时间也不相同,这就不可避免地出现效率不一样的问题。如果我们评课时只问效果,只问学生是否都掌握了知识、都具备了解题能力,而不关注为达成此效果所采取的途径、方法、步骤、策略、时间,是典型的只问效果不问效率,也是与新课标的评价精神相悖的极不科学的评价方式。

评价一堂课,我们肯定要看教学效果,但更应该看教学效率,只有高效率地达成教学效果的课,才能称得上优质课。所以,当我们在评价一堂课的教学效果时,必须要评价其效率,从效率中去看教学效果。这样,我们就会发现许多课堂中的低效率行为:不给目标要求的学生自主学习、不讲实验步骤及注意事项的学生自主实验、不着边际的大而空的问题设计、颠三倒四不合逻辑的课堂提问、哗众取宠令人反胃的课堂表演……实际上,效率拷问的是教师的教学能力、水平和艺术,拷问的是教师课堂教学的创新水平和教学智慧,拷问的是教师这个“平等中的首席”的综合素养。评效果主要评的是结果,而评效率更侧重于评过程。

要让我们的公开课、优质课、示范课除去浮华,挤干水分,回归阳光生态,就要在评价上下工夫。只要我们能把评价的目光更多地转向以上三个方面,更多地从主体发展的角度去评价课堂,就会逐步校正课堂评价核心价值取向所发生的偏移。

(作者单位:重庆市涪陵区第十四中学;2008625日《教育时报·课改导刊》课堂版发表)

 

 

教研处录入:xlf    责任编辑:xlf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信箱| 关于我们

版权所有Copyright © 2008 福州文博中学(fzwbzx.cn)网络中心

地址:福州市鼓楼区洪山镇梁厝路171号 电话:0591-83738217 83738231
最佳浏览分辨率 1024×768 闽ICP备08000849号 管理登录

Copyright ©2006-08 www.fzwbzx.org/fzwbzx.c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