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一点 拨通全文
一谈新课程语文教材处理的技巧
戴生晟
从文章学文体学知识角度分析教材,教学生理清写什么、表现什么、怎么写以及文体要素,全面读懂文章是语文教学的“老传统”。遇到长文章,师生往往有老虎吃天无从下口的尴尬,平面处理势必会在不知不觉中再次落入师讲为主、吃力不讨好的境地。引导学生学习一篇文章从何入手,我认为一个重要方法是抓住一点拔通全文,即选择一两个突出问题做为学生学习活动的药引,在充分弄清弄懂并写出较准确的书面答案后,再设置一些理解文本的相关问题,达到突出重点、点面结合的学习效果。例如《祝福》的教学。《祝福》一文约12000字,按播音速度阅读需要60分钟,若精读就得花上更多时间,但最多只能安排3个课时的教学时间,如何处理课时少文章长的矛盾?除了要求学生预习或第一课时给学生自主阅读以奠定阅读基础外,课堂教学上可作如下处理。
第一步:抓住一点,选准一个问脑突破口。“小说中三次写到祥林嫂的外貌,这三次肖像描写可以说代表了她人生的三个阶段。试找出来,仔细品味,谈谈它们各表现了祥林嫂怎样的精神状态,其中的变化又说明了什么。”安排10分钟让学生寻找文中信息点.写出书面答案,其间教师作个别指导,然后安排10分钟小组内口头和书面的交流、选出若干优秀者全班(组际)交流,完成本题学习要求。
第二步:科学设问,拨通全文。1问:要是以祥林嫂的故事线索给本文分段怎么分?段意如何概括,此时要给学生10分钟时间,引导学生认识祥林嫂人生三个阶段的一些典型事件,在书上圈点勾画书写,然后书面写出段意。2问:结尾一段和开头是呼应的,从这一点看,本文段落还有怎样的分法?3问:从小说情节发展看,发生、发展、高潮、结局分别是什么?如此安排,人物的性格和命运的主体分析解决了,“写什么” (段意)的问题在短时间内也照样得到明确,学生主体学习行为落实,重点突出,教师指导行为轻松。至于主题、环境、拓展等其他方面的问题,下一课时再安排其他一两个问题(活动)专门解决。
抓住一点拔通全文的教材处理方法的依据是什么呢?首先,符合新课程强调学生语文实践的理念。其次,继承了历史上语文教师普遍认可的“一课一得”的教学改革成功经验。再次,有利于落实每一个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此外,有利于把教师从纯知识灌输、纯文本解读的吃力不讨好的角色中解放出来,走出“满堂发问、生说一句、师说十句、生当看客”的假主体假繁荣,走向激励、组织、指导、研究,减轻教与学的负担。
如何设计“一点”?第一,充分认识教材的重要性,用好教材“研讨与练习”题目。新课程教材的“研讨与练习”比1993年开始使用的教材每篇课文少了两三道属,一般在三题(高中四题)左右,两三个课时完成一般没有问题。题目设计充分考虑到年级和单元学习目标、文本特点和新课程学习的特点,富于科学性、连续性和操作性,不能盲目放弃。本文例子中的第一层次题目均来自教材的“研讨与练习”。第二,科学分析,灵活用题。课后“研讨与练习”的排序不一定就是学生学习文章的过程,应根据由个别到一般、自整体到局部、由具体到抽象、由抽象到具体等阅读与认知规律,视教材、视“研讨与练习”题目、视学生实际灵活处理用题顺序。如《祝福》教学切入点选第三题,是因为三处肖像描写代表了祥林嫂人生的三个阶段,是本文的人物形象和命运分析的关键点,也是小说情节的联系点,而第一、二题是环境与主题的理解,第四题是拓展题,故安排在后面。
把一个点、一些点吃透了,其他设问是:此前(此后、此外)写什么?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是什么关系')?它们在结构上、顺序上、表达上、语言上有什么特点,设计这一类问题要强化知识联系,要在能牵一发而动全身上下工夫,还要联系地方文化和学生实际适当拓展,但要因文而异,不求多求全,不冲淡学生主体实践的主要活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