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研处
您现在的位置: 福州文博中学 >> 教研处 >> 课程改革 >> 教研处正文
新 课 程 新 理 念
作者:yq    教研处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6696    更新时间:2007-12-20

 

 


一、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为什么要进行课程改革,因为我们看到:目前的教育使我们的孩子失去了最宝贵的东西:  一失去了梦想和激情,变得现实、麻木、呆板;

二失去了积极的人生态度,变得消极、沉重;

三失去了学习的能力和能力和良好的习惯;

四失去了天真活泼、开朗、乐观向上的品质,变得少年老成。

二、课程理念的转变和提升
1
.从整齐化一到注重学生个性发展与创新。
2
.从知识本位的灌输到学生自主学习、全面发展。
3
.从单一机械的课堂到让学生回归自然、社会实际。
4
.从强调独立分科到重视全面综合。
5
.从评价重选拔到评价促进师生发展。
6
.从封闭保守的教学到开发交往的教学。
新课程的实施,从强调教师教材,到强调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环境四个要素的整合,课

程变成一种动态的,生长的环境,是四个因素相互之间持续互动的动态过程。新课程强调在教学中达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和谐发展。
   
新课程强调情感,态度,价值观,包含丰富的内涵:情感不仅是指学习热情,学习动机,兴趣,更是指学生丰富的内心体验和心灵世界。
   
态度不仅是指学习态度,责任,更是指乐观的生活态度,务实的科学态度,宽容的人生态度。
   
价值观不仅强调个人的价值,更强调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不仅强调科学的价值,而且强调科学与人文价值的统一,强调人类价值与自然价值的统一。
   
课程的重要作用是赋予学生发展的潜力,发挥才能。把握命运所需要的思维,判断,想象和创造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新理念是教育实践经验的升华;是教师课堂生活的新感悟;是教师教学反思后的新变化;一切先进的教学改革都是从新的教学观念中生长出来的;一切教学改革的困难都来自于旧的教育观念的束缚;一切教育改革的成功都是新教学理念实践的结果。
    
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和基本走向
    
课程是一种活动、交往、沟通和合作,是人的各种自主性活动的总合,学习者通过与活动对象的相互影响与作用而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新课程的发展趋势和基本走向:
   
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走向和趋势的研究,形成以下观点:
    ——
以学生发展为本,注重学生个性的养成、潜能的开发、能力的培养和智力的发展;
    ——
在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同时,还要注重基本能力和基本态度的培养;
    ——
加强道德教育和人文教育加的人文学科课程的比例;
    ——
注重综合化课程,尤其是义务教育阶段课程的综合化,以克服分科教育的缺陷;
    ——
加强课程与学生生活和现实社会的联系,实现课程生活化、社会化和实用化;
    ——
强调课程个性化和多样化,满足不同区域和不同学生的不同发展需要;
    ——
课程与现代信息技术结合,赋予课程以新的内涵与时代特征。
   
二、础教育课程要从课程目标、课程体系、课程和课程评价等方面实现如下重大转变:
    ——
课程目标从单纯为升入高一级学校做准备向促进学生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学习、学会劳动的方向转变;
    ——
课程体系从单纯以学科知识为中心向学科体系、社会需要和学生发展相统一的方向转变;
    ——
课程从调整学科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双基教学,向多学科的基本事实、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基本应用和基本能力的五基转变;
    ——
课程从以考试分数为唯一标准的事实评估向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标准的绩效评估转变。
   
三、吸取近年来课程改革的宝贵经验,并根据新的历史条件提出新的要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体现以下价值取向:
    ——
进一步面向学生、面向生活和面向社会,为知识经济,为创新能力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
促进课程的综合化,强调课程教材设计的整体性;
    ——
强调人文精神的培养,弘扬传统文化;
    ——
强大课程教材的特色和个性化,适应日益多样的教育需要;
    ——
教材要体现系列化、多功能化的特点。
    ——
要努力借鉴发达国家的课程改革经验,体现世界各国课程改革的总体趋势,使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具有人性化、乐趣化、系统化、弹性化和个别化的等特点。
    
课程改革的六大具体目标
   
一是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并使获得知识技能的过程成为学会学习,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二是改革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门类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重视课程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三是改革课程内容繁、难、偏、旧以及偏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包括信息技术在内的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四是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象,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研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五是淡化评价的甄别与选拔的作用,建立评价内容多元、评价方式多样,着眼于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并有效改进教学实践的评价体系。

六是改革课程过于集中的状况,建立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体系,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了解了课改的的具体目标,课程改革的基本精神也就把握了。在这方面,我们一定要花些时间,把这些精神吃透弄懂,了解国家教育改革的具体目标,及时、准确的调整自己,才能适应新的教育改革。

现代教学的十四个标志
一、上课时要深入,才能浅出;上课时要引导,不能代替。

二、不要要求学生以教定学,而要要求自己以学定教;不要命令学生为教而学,而要牢记自己为学而教。

三、只教学生学会了,是低层次的教学水平;要教学生会学了,才是高档次的教 学艺术。

四、“要我教学”的教师肯定教不好书,因为他会把教学当作负担,当作包袱。“要我读书的学生肯定读不好书,因为他会把读书当作债务,当作痛苦。

五、最有价值的知识是方法的知识。优秀的教师总是把知识当作“良种”献给学生,让学生种一粒,绿一片。

六、善教者总是以诱发学生思考作为筛子,引导他们在学习求知过程中,筛去糟粕、留下精华;筛去现象、留下本质;筛去假丑恶,留下真善美。

七、要使奥妙不再成为奥妙,最闪光的武器是思考。

八、没有渗透学生指导的教法,至少是欠完善的教法。教法应当是学生的示范;学法应当是教法的回归,怎样去教将会决定怎样去学。

九、引发兴趣可以激发学生求知热情;点拨思路可以开拓学生求知途径;授以学法,能够保证学生终身受益。

十、教师的优质课,语言中有哲理,诱发中有启迪,训练中有方法,内容中有心灵美,示范中有品格。

十一、谦虚的教师常常有“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之感。“不足”了,才可以鞭策自己进一步学习、钻研;“知困”了,才可以激发自己自强不息。

十二、教学贵在引起学生的丰富想象。因为,想象是现实知识中找不到的影子,是思维王国丰富的形象,是培养学生创造的源泉。因此,教师要充分地教会学生们感知客观物质世界,因为一切真知都源于实践!

十三、教师善于设疑,可以把学生从无知引向有知;教师善于设问,可以把学是从贫乏引向富有。

十四、最佳的启发意境是:学生初听到,感到意料之外;学生沉思后,认为是情理之中。最佳的课尾结束语是:能画龙点睛地归纳,能暗示引申新的知识天地。

教研处录入:yq    责任编辑:yq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信箱| 关于我们

版权所有Copyright © 2008 福州文博中学(fzwbzx.cn)网络中心

地址:福州市鼓楼区洪山镇梁厝路171号 电话:0591-83738217 83738231
最佳浏览分辨率 1024×768 闽ICP备08000849号 管理登录

Copyright ©2006-08 www.fzwbzx.org/fzwbzx.c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