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读教材是教师备课的核心环节
教师备课,首先要认真分析、研读教材,在正确领会教材内容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实际,设计课堂教学。因此,钻研教材是备好课、上好课的核心环节。
一、理清脉络 用好教材资源
整体研读,抓住联系 整体研读,主要是指钻研单元教材。一个单元的内容通常包括许多知识点,这些知识点是依据学生的认知心理,由简单到复杂、由此及彼有层次地安排,以便学生逐步认识、积累和掌握相应的知识内容。如果能了解一个单元的整体结构,把握知识发展的线索,从中理清学生的学习过程,便可以依据单元内容的结构,引导学生以已有知识为基础,探索和认识新内容。
从整体上认真分析一个单元的教材,能使我们理清教材内容的来龙去脉和纵横联系,正确地确定单元教材的重点和难点,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
课时分析,突出重点 人类对世界的认识,存在着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例如:由数字表示数发展到字母表示数,从研究数的计算发展到研究运算定律,这都是质变。这些质变,在教材中就是重点。
所以,学科知识中的飞跃,学生认识上的转折,也就是教材的重点。同时教材的重点,也是“双基”中最基本最重要的部分。在分析教材时,必须明确教材的重点,教学时必须突出重点,以保证学生正确理解。对于教学重点,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可设计多种策略,做到重点之处细细描绘,其余部分一笔带过。
二、化静为动 激活教材资源
教学时,如果照本宣科,不利于引发学生产生问题,不利于促进学生的思考和探究,不利于学生主动建构知识。
要改变这种状况,就要求教师激活教材资源,改变教材的呈现方式,把静止的画面变为动态的情境,把教材“冰冷的美丽”变为学生“火热的思考”,使之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引发学生产生问题和主动建构知识。
通常采取的方法主要有三种:一是借助媒介,化静为动;二是设置障碍,化静为动;三是延时介入,化静为动。
三、联系实际 活用教材资源
教育家叶圣陶说“教材只能作为教课的依据,要教得好,使学生受益,还要靠教师善于运用”。因此,我们在备课时,必须根据学生和学校的实际“活”用教材。
结合学生实际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因此教师必须了解学生已有知识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对教材进行加工。选择具有现实意义、富有挑战性的学习内容,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学习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过程中理解和掌握基础知识和技能、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学习活动经验。
结合本校实际 由于教学设施的不同,学生学习条件的不同,学生所处的环境差异,就造成了学生认识的差异,接受事物能力的差异,因此我们在使用教材时不能搞一刀切,不能不顾实际情况,全部照搬教材。而要根据我校的教学条件及学生情况,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改造现有教材,合理使用教材。
四、合理重组 优化教材资源
教材虽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但教师在充分使用教材的同时,也可针对教材中的某些局限性的部分进行灵活地处理,大胆地改造,从而加大探索力度,提高思维难度,增加教学密度,提升教学效度,使教学资源更加优化,更好地为教学服务,为学生服务。
课时内重组 我们知道,现行各版本的教材中都存在有的内容的编排不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生理发展特点的地方,可能过高或过低地估计了学生的水平。因此在教学中要经常对教材做“手术”,进行重新“洗牌”,以利于教学。
总之,教学中我们既要基于教材,钻研教材,根据教学实际情况,充分挖掘教材所蕴涵的教育因素,有效、合理地使用教材,又不能拘泥于教材,受教材的过度束缚。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利用广泛的教学资源,活用教材,灵活、创意地使用教材,实现教材的再创造与二次开发。只有认真研读教材,感悟教材,领会教材,才能把握教材,创造性地使用好教材。
原文载于《现代教育报》,有改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