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五忌”
作者:王侠 2007-9-5
在课程改革的进行中,很多教师感到课堂教学的内容多,不仅要倡导合作探究,而且要培养个性,一节课的教学任务总是无法按时完成。如何解决这一矛盾呢?实践证明,只有在课堂教学中合理调配、巧妙运作、收放有度,才能避免无谓的消耗,使学生既学得扎实又学得轻松愉快,真正让每一位学生都得到发展。笔者认为,课堂应做到“五忌”。
忌教学内容顾及所有
45分钟里,教师准备好的课堂教学内容要经受学生多方面的考验。课堂内容是一面旗帜,要随风而动,亲切自如,又要始终保持鲜明特色,让人易接受。如教学《小小的船》一课时,教师在考虑多方面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同时,计划的课堂底线是:认字12个,完成几个必要的问题讨论。教师为了显示课堂的开放和个性的张扬,让学生看月亮、数星星、想象神奇的太空。顿时,整个课堂犹如炸开了锅,有关太空的知识、故事扑面而来,老师应接不暇,课堂热闹非凡。一阵热闹之后,教师才发现“底线不保”:既没有实实在在地认几个字,也没有真真切切地讨论几个问题。
因此,如果不对诸多教学内容进行重组,只蜻蜓点水般顾及所有,一味地随着学生转,表面看似课堂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步骤井然有序,时间把握争分夺秒,讲授分析面面俱到,实际上却重点不突出,主次不分明,导致听者找不到头绪。
忌教学环节层次不清
在课程改革的推动下,课堂变得活起来了,学生主体意识增强了。但我们发现,教师组织教学过程的随意性较大,不能很好把握教学环节的有机衔接。如教学《我家住在大海边》三四句时,“海边有个月亮湾,湾里有条打渔船。船上有位老爷爷,他的故事说不完”这两句采用回还的形式,上下句意思紧密相连。可教师在阐明“月亮湾”的来源时,采用看图讲述的方法,重点引导到课文右上图两只打渔船和船上渔工撒网捕鱼上去了,接着又大讲特讲环境与鱼类资源、与生态平衡、与环保等的关系。而最后一句“船上有位老爷爷,他的故事说不完”则被置于一旁。这样,这位老师完全撕裂了课文的文理和文中透出的紧密相连的自然情感,课堂教学的环节错乱不堪。
因此,教师在备课时要合理整合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做到自然和谐、重点突出。教学中,教师要做到语言精炼,灵活调控,巧妙“加减”,环环相扣,步步紧随。
忌教学用具面面俱到
有的教师,使用教具不顾教学内容的特点,任意选用,缺乏科学性和实用性;有的教师纯粹是图新鲜摆花架子而哗众取宠。科学合理地运用教具,效果不言而喻;如果使用不科学不合理,就会产生负面影响。比如,英语课文的朗读教学,有时教师亲自领读的效果会更好。一味地使用录音,给学生的感觉是非常优美却难以企及。课堂采用录音、投影等现代教学手段,对学生接受新知识、拓展视野、产生联想,可能有纯语言难以企及的效果,但如果过于依赖这些教具,效果就难以深入与持久。另一方面,教师在使用多媒体教学时,要做到操作准确无误,还要多设想几套方案。
忌教学语言贫乏低效
课程改革虽然提倡学生是课堂的主体,但教师的主导作用却不可忽视,教师的语言艺术仍至关重要。教师切忌语言贫乏,呆板干瘪,口头语多,语无伦次,模糊不清,这些都会造成学生听课困难。
如在教学《人有两件宝》一课时,教师在指导学生书写时,为了引出人的两件宝,提问学生写字需要用什么,学生的答案离不开铅笔和橡皮。教师急了,追问最重要的是用什么写,学生回答小刀,更与教师的理想答案“手和大脑”相差甚远。可见,教师提问语言的贫乏致使问题与学生的思维脱节,效果明显低微。
教师一定要丰富自己的文化底蕴,充实自己的语言积累,使说话富有简洁性、针对性和丰富性。备课时,教师要备好教学语言,必要时写在纸上,可自己对自己进行试讲,自己请教自己的耳朵,尽量使自己的语言净化、美化。教师还可巧妙使用手势、眼神、身体活动等体态语言来表情达意,引导学生规范自己的行为。
忌教学板书杂乱无章
“字是文章皮。”教师的板书是一项很重要的基本功,板书切忌杂乱、零碎、重复。如果一堂课板书内容多,甚至重复,整个黑板杂乱、零碎、缺乏主题,犹如一张草稿纸,让学生看不清内容,体会不到板书的作用,甚至还会产生厌烦情绪,严重影响学习效果。如果教学过程为了完成板书,教师老是引导学生朝自己准备板书的方向走,这样既毫无章法,又费时费力。一位教育家说过:“设计板书,我们要提倡简而明,反对多而乱。”
在课改推行中,我们必须把着力点放在课堂教学的改革上,做到既遵循其内在的条理和规则,又注意人与人的情感、兴趣、价值观的作用,体现课堂教学的艺术神韵。
(作者: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王侠,2007年9月5日《教育时报》课堂版同步发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