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主动探究的视角提升高中生物学的实验教学效率
——以《生长素的发现》一课为例
李荔
(福州文博中学 福建 福州 350000)
2016年10月发表于《福建教学研究》中等教育版
传统的高中生物探究性实验教学主要是通过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基本理论知识的讲解,实验步骤的展示,实验技能的操作演示,更多的时候是根据考试大纲的要求对探究性实验的步骤和过程进行选择性的讲解,过程乏味缺乏乐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被动学习,对步骤和过程死记硬背,机械记忆,学习效果不理想,整个教学过程没有摆脱应试教育。
当今社会要求人们具有批判性、创造性的思维,在实际工作和学习中要具有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高中阶段是一个承上启下的纽带,在课堂上学生们不仅要学习掌握好教师所传授的生物知识和实验技能,并且要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的探究性的学习,发现问题时能自己思考及时给出积极的对策。通过不断的培养,使得学生学习带有主动性、探究性和自觉性。要达到这个目标,在新课改背景下对教师和学生的要求比以往要更高,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探究性实验的教学方式,学生也要在老师的指导下积极配合,主动探究性学习,多实践思考,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一、 教师层面的主动因素探讨
1.教师要提高自身的生物学素养,不断更新知识体系。当今社会,知识更新换代频率加快,每隔几天就会有新的研究成果出来。及时关注生物科学的最新动态,了解掌握当下社会关注的一些与生物科学联系比较紧密的热点问题,不仅能提升教师的生物知识体系,在讲解到相关知识点的同时,跟学生分享探讨,还能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加深对相关知识点的理解。
基于这两年在高中生物的教学中注重对实验的探究,我也用《生长素的发现》这节课做了尝试,在分配给学生任务时前,我首先是对实验材料的选择,查阅了大量资料后选定玉米,第二步就考虑如何培养才能得到易于观察的玉米的胚芽鞘,也是翻阅了大量的资料,最后是在一个种植韭菜的视频中受到启示,用沙培的方法可以得到比较好的玉米胚芽鞘。第三,问题的设置,提出什么问题,问题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如何解决等等,再加上一个课时的时间限制,最后定了以达尔文的实验中的三个问题为重心,其他的实验为辅的课堂构型。第四,预测学生可能遇到的疑难,并一一做好可能的解决方法。
2.善于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实验的学习。传统的高中生物课堂上,教师作为课堂的主导,根据考纲考点要求把探究式实验的知识一股脑儿的灌输给学生,学生一味的被动接受,死记硬背,不仅学习效率低下,并且短时间内很容易把所学到的知识又给忘记了。这时教师应当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进入生物学情景中,发现问题、分析并解决问题,逐步提高学生的综合探究学习能力。现在网络很发达,教师可以提出相关话题,让学生课后自己在网络上搜索资料和信息并进行思考,在探寻答案的过程中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也得到了提升。《生长素的发现》这节课中,我把预先设计好的三个问题抛给学生,让学生自行我分组,并选择其中的一个问题进行探究。
3.授课方式不应单一,要多种多样。过去的传统教学课堂上,教师通过口述和笔演的方式给学生传授探究性实验的步骤和过程,学生们坐在台下个个一脸茫然。此时如果在讲解时增加一些授课方式,比如在讲解细胞分裂相关知识时,通过播放flash动画课件、展示相关知识点的图片,这样就能更好的让学生理解掌握相关的知识并且记忆牢固不容易忘记。同时课堂气氛也会比较活跃,能增强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提升学习积极性。《生长素的发现》这节课中,我运用了古诗:“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支红杏出墙来。”再配合图片,很好的激发了学生探究的兴趣,积极性高涨。
二、 学生层面的主动因素探讨
1.自觉养成主动探究性学习的习惯。
生物学作为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做实验不仅能使学生更好的理解所学的知识,并且只有通过做实验才能领会贯通一些生物学知识,培养学生们的探究能力。有的生物学现象没有亲自动手实验,光靠口述是难以理解的,通过做实验学生可以对课本所学理论知识进行验证和推理,在实验过程中有可能会出现意想不到的结果,发现问题后教师应当放手让学生去做,鼓励学生多分析思考,过程中只做辅助性的指导,最终让学生解决问题出在哪里。通过这样的探究性实验,锻炼提高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积极思考能力,容易激发个人潜能,培养学生探究性思维。
在《生长素的发现》这节课前,学生自行分成三组。张燕和其他三个女生为一组,其中一个女生负责摄像。她们探究的是植物的向光弯曲生长是否与胚芽鞘尖端有关?张燕她们课前阅读书本,查阅资料,有了初步的实验步骤,她们把胚芽鞘一组保留尖端,一组切除尖端,把这两组放进一侧挖一个大小适宜的孔的纸箱来培养玉米的胚芽鞘,两天后打开看到了预期的现象,她们高兴极了。而吴鹏和另外三个男生为一组,探究的是胚芽鞘弯曲生长的部位是哪里。他们在探究过程中遇到了困难,怎么样可以直观的看到向光弯曲生长的部位在尖端下一段呢?此时他们继续查阅大量资料,还是无法解决,于是他们就向我请教了,我只是提示他们,胚芽鞘是可以生长的,而一些有色物质是不会生长的。吴鹏不愧是我们班级的学霸,他想到了用墨水在生长的胚芽鞘上着色,胚芽鞘会生长而颜色不会伸长,那么,颜色断裂的地方则是胚芽鞘生长的部位。这样,学生就可以顺利的解决了如何直观看到弯曲部位的问题,也提高了他们在遇到问题时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他们拍下了实验前和实验后的现象来进行对比,就可以很好的说明胚芽鞘弯曲生长的部位在尖端的下一段,并且自行己制作了PPT来说明探究实验的过程和遇到的困难。这次的探究就极大程度上发挥了学生自主探究的主动性。
2.主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一些相关问题。
学习知识很大的一个作用就是要用到现实生活中来,为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的相关问题而服务,做到学以致用。学以致用最根本的是要把理论的知识和实际的应用要联合起来,由浅入深、达到熟能生巧的目的,学到的东西要经常揣摩,真正地理解其含义(包括使用的方法,注意的事项)然后按照理论的要求在实践过程中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再从实际生活中的遇到的问题来学习新知识来解决,就这样相互促进学习,逐步加深自己的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比如,《生长素的发现》这节课学习之后,回到课前的“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的优美诗句,学生就可以学以致用,解释它的生物学道理了。
3.切实提高自身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动力,我们要把握时代脉搏,实施创造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使他们成为具有开拓精神的适应性创造人才。21世纪人才的成长不仅要有较全面的素质结构,更需要具有创新的活力,适应经济社会的需要,承担知识创新的重担。因此在生物探究性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已成为生物实验教学的重要目标。这就要求每个生物教学工作者在向学生传授基础知识、培养基本能力的同时,必须实施创造教育,启迪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塑造学生的创造人格和个性,并切切实实通过教育功能逐步使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成为中华民族的灵魂,成为实现中国经济不断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源源动力。
三、 反思
在新课程标准的教学理念的背景下,自主探究性的教学模式总体上形式很新颖,它鼓励学生标新立异,突破课本框框,独立分析,成为自己学习的主人,可以从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学生的创造提供自由发展的舞台,也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节《生长素的发现》课,从活动的组织到最后的结果都由学生自主探究,整个过程都在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中进行。学生在全面深入的探究过程中,以拓展视野的资料为依据,又勇于对前人定论的认同或质疑,当然,有时学生也会略显幼稚和不足,此时老师应做一些启发性的讲解,把握好整个教学的方向,使活动顺利有序的进行。当然,在这次活动中,也有不足的地方,探究课不要过于追求完整性,要大胆,放开让学生自己做,甚至可以让学生自己上台讲演,不要怕花学生的时间,不要怕完不成一堂课的内容,因为探究的过程其实是在课外的活动中进行的,课堂只不过是学生探究的一个总结而已。
总之,如何高效的把高中生物探究性实验传授给学生并引导他们主动探究式学习,早日达到高中生物探究性实验教学新课程的教学理念,需要我们每位教职人员不断的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配合不断完善的教学条件,使得高中生物探究性实验教学质量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