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性课文教学价值研究
——以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地球的圈层结构为例
福州文博中学 陈丽英
2015年12月发表于《2015年度福州市民办学校教师优秀论文汇编》
摘要:活动性课文在地理教学中发挥着重要且独特的作用。选择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地球的圈层结构”的活动性课文进行分析,发现其对教学目标的确立,与叙述性课文的配合,以及在教学过程中蕴含的教学价值令人满意,在此基础上对活动性课文的实施提出合理的教学建议,以期能为活动性课文的有效利用提供帮助,使更多活动性课文充分发挥出其应有的教学价值,真正实现“利教乐学”。
关键词:活动性课文;教学价值;建议
一、前言
地理教材内容的表述结构分为叙述性课文和活动性课文[1],传统地理教材以叙述性课文为主,活动性课文不足。改革后的地理教材增加了活动性课文的比重,一改过去传统教材过于注重教师“教”,而对学生“学”缺乏引导的弊端,而且因活动性课文特有的互补性、灵活性、开放性和参与性,在引导学生主动建构、主动发展、创设情境和培养能力以及教师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方面发挥着独特的作用[2]。
目前对活动性课文的分析还不够透彻,多针对整本教材的活动性课文展开研讨[3,4,5],还未能深入地结合具体章节进行研究。活动性课文教学价值的具体研究有利于对教材编制进行反思和优化,并对教师的课堂教学具有指导意义。
本文选择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地球的圈层结构”进行研究,该节内容作为“入地”部分,与前面三节“上天”部分共同组成了宇宙中地球环境的讲解,也是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第三章“地球上的水”以及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中”的概论和学习基础,在前后章节的学习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且在必修一自然地理学习中处于基础性的地位。同时,考虑到前一节“地球的运动”是整个高中地理学习的难点,本节内容担负着重新唤醒学生对自然地理喜爱的重任,无疑其中富有生活性和趣味性的活动性课文的设计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活动性课文教学价值分析
活动性课文一般是指教材中以学生参与某种活动形式来表达教材内容的课文[1]。本节的活动性课文包括图1.25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与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读图思考和位于文末的活动。
(一)教学目标决定下体现的教学价值
课程目标是依据地理课程标准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进行表述的[1],因此通过对本节内容的课标和活动建议分析,设计出教学目标(表1):
表1 地球的圈层结构教学目标分析
活动性课文可以实现部分教学目标,实现过程中所体现出的针对性、时效性和可操作性是衡量活动性课文教学价值的指标[1]。通过对比教学目标和教材中的活动,可以发现为了了解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特点,并开展图像教学法促进学生读图析图能力的提高,教材设计了图1.25读图思考,针对性明确。同时,经过一段时间自然地理的学习,学生从图像中获取信息的能力逐渐增强,虽然图1.25左右两幅图的对比学习难度稍大,但读图思考的问题设计为学生观察图像指明了方向,再加上老师的指导,因此该活动可以在一定时间范围内顺利开展,即时效性和可操作性得以保证。
文末的活动题干部分阐述了地球表层,即自然环境,“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只有认识自然,尊重自然,才能做到人地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因此,该活动可谓是本节内容的点睛之笔,很好地落实并点明了课标提出的隐性要求,促进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教学目标的实现。同时,学生经过一堂课的学习,对自然环境已经有了整体的感知,可以结合生活实际和自己的兴趣来提出问题,进行该活动的开展,因此时效性和可操作性令人满意。
(二)与叙述性课文配合中体现的教学价值
叙述性课文是教材中地理知识体系的基本架构,主要表述和诠释了地理概念、地理规律、地理原理等理性知识[1]。本节内容除了活动性课文其余均为叙述性课文。
图1.25读图思考的顺利开展的前提条件是学生能了解纵波和横波这两种地震波及其异同,包括其传播速度与所经物质状态变化的关系,再以此为手段,观察图1.25(左)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变化,得出读图思考的第1个问题答案。因此,该活动的开展既能检验和反馈叙述性课文所学,即学生是否了解了两种地震波特征,也能使学生通过读图析图,加深对叙述性课文知识的理解,促进叙述性课文知识的巩固和迁移运用能力。
接着学生通过图1.25(左)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变化,推出图1.25(右)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将地球内部圈层结构划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再通过进一步深化的第2个问题的思考,推测地幔和地核的物质状态,进而顺利过渡到图1.25(右)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的具体化—图1.26的学习中。因此该活动性课文在叙述性课文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整个活动的问题设计逐层深入,一环紧扣一环,体现了很强的教学逻辑性,通过读图思考,促进学生逻辑思维和探究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建构起完整的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知识体系。
文末的活动介绍了地球表层(自然环境),它是由相互交错、重叠的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和岩石圈组成的地球表层系统,上至大气圈对流层顶,下至岩石软流层。通过分析本节的知识结构(图1),可以发现该活动题干部分将原本独立的“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和“地球的外部圈层结构”融为了一个有机的整体,总结和巩固了叙述性课文所学,而开放性问题的提出则对本节内容起了提升的作用。同时,该活动题干所提到到地球表层的三个特点,为后面章节所讲述大气、水、地貌等地理要素做了铺垫,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也激发了学生进一步探究学习的兴趣。
图1 “地球的圈层结构”知识结构图
(三)在教学过程中体现的教学价值
1.优化教学结构
以叙述性课文为主的传统地理教材,单调的文字占据了很大篇幅,可教性不足,新教材中动态、多样、灵活、兼容的活动设计,丰富了地理教学方式,使地理课堂教学结构更加完整,教师也可以据此采用丰富多样的教学方式[1]。如本节内容图1.25读图思考可以引导学生参与问题探究性的学习,或者是情境的模拟——化身为横波和纵波,开始一场惊险刺激的地心之旅。而文末的活动则可以进行小组自由的讨论,提出各种有趣但合理的问题,从而使得整个教学过程活泼生动,地理教学结构得到了极大的优化。
2.达成教与学的统一
本节活动性课文的编制,使学生一改被动接受叙述性课文知识的局面,而是通过问题的启发,带着问题有目的地看图,逐步获取图像信息,亦或者在开放性的问题情境中,尝试从学习和生活中发现并提出合理的地理问题。在活动进行的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真正的体现,而教师也改变了知识的讲授者的身份,换之以适当的引导和点拨,促进了学生主动和富有个性地获取地理知识和提升地理技能,最终实现教与学的有机统一。
3.突破教材中的难点
刚入学的高一学生初中地理知识遗忘较多,而高中地理学习还处在初期阶段,因此,从图表中获取信息并进一步进行探析的能力,还未能得到充分的开发训练,同时地震波及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相关知识远离学生的实际生活,因此利用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与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示意图,进而初步掌握读图读图析图能力,对学生的学习构成了不小的障碍。1.25读图思考不仅提示学生利用已学过的知识进行图像观察,为学生一步步地看图指明了方向,还将原本复杂的图像观察分解成两个层层递进的问题,增加了问题层次,减缓了问题的坡度,利于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循序渐进地掌握读图步骤和方法,进而逐步顺利突破教材中的难点。
4.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本节活动性课文涵盖了学生多种创新能力的培养,图1.25读图思考主要培养了学生读图分析以及图文结合等空间分析能力,兼有地理逻辑推理能力的训练。而文末的活动则主要培养了学生从学习和生活出发,进行有益的观察和思考,进而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的能力。
综上所述,地球的圈层结构一节中的活动性课文在教学目标的决定下,针对性、时效性和可操作性可以得到充分保证,并与叙述性课文配合良好,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能优化教学结构,达成教与学的统一,突破教材中的难点以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因此,该节活动性课文的教学价值令人满意。
三、活动性课文教学建议
首先教师应在充分把握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再开展活动性课文教学。针对图1.25读图思考活动的开展,宜在学生掌握两种地震波的传播特征,并能区别横波和纵波的前提下,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让学生一起体验“地心之旅”,激发学生的兴趣,提示学生带着问题读图,再展开图1.25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与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图像的观察;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手段中的一些方法,让抽象的地理图表形象具体,增强动态效果;利用学生抽象思维、逻辑思维和空间思维能力有一定发展和对地理的学习充满好奇的特点,再增加不同层次问题的设置,一步步启发诱导学生获取图像信息:先分析地震波传播速度的变化,再推测原因,最后划分出内部圈层(可以先将图的右半部分遮挡起来,待学生自己划分完后,再与右半部分图对照)。进而使学生掌握读图析图的一般程序和典型方法,并培养学生养成经常读图和用图分析问题的习惯。
针对文末活动的开展,在实际的教学中,因“地球的圈层结构”一节通常只安排了一个课时,因此该活动的开展常常会因时间限制得不到充分的开展。鉴于该活动的意义重大,建议教师加快前面教学的节奏,在给予学生足够时间的前提下,创设宽松的教学氛围,鼓励学生联系所学知识及生活经验,先独立思考再互相交流以提出高质量的问题,亦可在提出问题后让学生课后查找各类资料,待学生对地理环境有了进一步认识后,再由教师检查学生完成活动的情况。
参考文献:
[1]李家清,陈实.中学地理课程标准与教材分析[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270~272.
[2]李家清,闻民勇,刘学梅.论地理新教科书活动性课文的设计策略[J].地理教学,2005,(9):10~13.
[3]何亚琼,苏 筠,周 钰.中学地理教材活动性课文特点分析[J].地理教育,2009,(5):58~59.
[4]万永祥.略谈地理活动性课文教学[J].地理教育,2010,(11):54.
[5]丁华.活动性课文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优越性探究[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2,26(4):127~12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