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访洋思
——江苏泰兴洋思中学学习感悟
文博中学语文组 林韵平
春寒料峭的阳春三月,我们一行4人在余光亮主任的带领下风尘仆仆来到广袤而美丽的长三角---苏中平原的泰兴市洋思中学。三天里,所见所闻,所学所思,使我久久不能平静:是什么使一个名不见经传的乡村初级中学一跃变成全国名校?其办学理念和教学模式为什么能吸引全国各地百万教育界人士前去取经?为什么全国各地的家长们会一万个放心地将自己的子女千里迢迢地送到这所曾经偏僻的乡村初级中学去就读?
教育已成了洋思人职业生命的全部
洋思人早已把教育当成了自己职业生命的全部,正是这种非凡的职业操守,成就了“没有教不好的学生,让每一个家长满意”办学理念的成功,成就了洋思人的非凡成绩和显赫地位。
是的,再差、再坏的学生也是人,也有情感,也食人间烟火,对其的教育,只要有不懈的耐心、恒心、讲究方法、坚持不懈,只要“精诚所致”,终究能挖开学生这座“金矿”(洋思校长语录)的。洋思人,就是抱着非凡的责任感,把教好学生当成了自己职业生命的全部。洋思的课堂模式“先学后教,当堂训练”就是本着“从最后一名学生抓起”的决心而进行的教学改革;洋思的“堂堂清、日日清、周周清、月月清”也无不是着眼于后进生的学业跟踪出发而采用的有效抓手。因为洋思人坚信:“没有教不好的学生”,试想,有这样的教育理想什么样的学生在他们手里教不好?又怎能不让每一个家长满意、放心?
如果每个人都视自己的职业为生命,都全情投入到自己的工作上去,都能绝对地对自己的饭碗负责,何愁什么事办不成?做不了?非凡的洋思人就是凭着这执着般的信念、视职业为生命的责任感做到了多少教育人没有做到的事。
在洋思,我们走访了部分教师,我们很难从他们的脸上阅出岁月的沧桑和对现实的怨恨,当年青教师在回答我们业余生活问题时他们都表现出异常的平静,说那是晚自习结束之后的事;当已成家的老师在回答我们关于子女的问题时,他们表现出的仍然是那样的平静:要么放在父母家由老人看着,要么让父母跟着来校照料。我们简直怀疑他们究竟是不是人?难道他们都没有怨言,都如此奉献?答案最终在另外一位四十几岁老师身上找到了:“大家都这样投入,我们习惯了!”。这答案太朴实了,但我觉得特别精彩,它没有大口号“奉献”的假味,但比“奉献”还更“奉献”,更加原汁原味。洋思人就是靠这种“对教育执着的投入习惯”,创造了中国教育史上的奇迹。
“投入”,实际上是一种精神食粮,任其再苦、再累,都毫不退缩、逃避,而是兢兢业业地做下去,却始终保持精神振奋。或许,这就是洋思人“没怨言”的精神之源吧。
我想,教育不正是需要这种“投入”而至“习惯成自然”吗?
洋思人让学生明白了“学习是自己的事”之道理。
去洋思前,早闻洋思学生很苦很累,每天从早到晚都在教室里学习,师傅们还要每天追着徒弟“清”,徒弟们每天被师傅们死死揪住逼着“清”。这对我们这里的学生来说简直是难以容忍的,但洋思的学生却忍了,而且表现十分豁达,小孩子的活泼天真也丝毫没有因学校的非常教育而消失殆尽。这是我们所没有预料到的,我们也走访了部分学生,怀疑的问他们:“当师傅不累赘吗?”,他们脱口而出“这是很自豪的事”;当我们随机询问他们:这样的生活累吗?他们都很“成熟”的表示“还可以”,“反正学习是自己的事”。
让学生明白“学习是自己的事”之道理,是多少教育人苦苦追求的教育结果,要知道,这可是我国中小学教学上的一个重大难题啊!如果教育真真正正让学生成了教学过程的主体,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最充分的发挥,哪还有什么教不好的学生?试想,学生不是靠老师教,而是靠他(她)自己学了,哪还有什么学生教不好呢?难怪洋思人能如此牛气十足地向全世界宣称“没有教不好的学生”。
几天的学习和考察,虽然浮光掠影,却感慨良多,钦佩之余,我们在反思:作为一名教育者,应该审视和实践我们的教育理想,来引领文博的未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