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审美心理
2万人的场地一下涌入了4万人,挤落的鞋子和皮包足以堆满一小车;为了买那最低280块钱的入场券,许多中学生宁愿花掉攒下了整整两个月的早饭钱;很多年轻女孩更是因为没有入场券不顾形象地坐在地上伤心痛哭,这些年龄大都在25岁以下的青少年都怎么了?原因是一个演唱会马上要在南京举行。
看着演唱会火爆的场面记者不禁联想到,11月22日在广州开幕的亚洲最大的体操赛事———第二届亚洲体操锦标赛,当时尽管门票售价仅20元,并随票赠送20元的IP电话卡,依然乏人问津;而同期举行的“明星风暴”等两场港台歌星演唱会票价高至480元,观众特别是一些青少年却挤破了头。 有调查显示,不少青少年对娱乐节目的关注已超过了对社会新闻、社会问题的关注。染发、做朋克头、抽烟等在一些青少年中的流行程度较高。不少青少年的审美情趣正发生着一系列的变化,值得引起全社会的关注。
(一)盲目偏爱流行歌曲
据调查,中学生有80%以上的音乐欣赏时间都分配给了流行歌曲,剩下来欣赏严肃音乐的时间所剩无几甚至根本不去欣赏严肃音乐。在一些中学生看来,流行歌曲就是音乐,就是艺术,就是美。在大陆、港台、国外三个区域的流行歌曲中,影响最大的仍然是港台歌曲,其内容主要包括朋友之情,祝愿之情,讴歌青春,对父母之情,生活的希望与启迪等方面,均不属高层次的、广阔的、深沉的主题,主要表现个人生活和个人情感,即小情调。有些歌词文理不通,语言低俗。
一是流行歌曲本身的问题。一般来说,流行歌曲通俗易于演唱,旋律适合青少年尤其是中学生。进入90年代以来着重表现小情调的流行歌曲,歌词内容贴近生活,简单易懂,容易引起中学生的共鸣,但缺乏具有时代精神的感召作品。不少中学生学习紧张,唱这些歌曲可以得到松弛和愉悦;同时,中学生面对社会、人生困惑很多,但可以倾诉的地方、机会不多,因而表现为他们对一些忧伤情调、流浪精神的歌曲的喜爱;另外,中学生中一些人已经感觉到朦胧的爱情,渴望得到爱,流行歌曲抒发了他们内心对爱的渴望之情。
纵观流行歌曲百年,据统计,数量达700多万首,经典代表作30O多首,其中包括230多首公认的中国原创作品。可见,流行歌曲中有着不少健康、优秀的作品能够教育和鼓舞青少年积极向上,但也有不少无生命力的粗俗之作。尤其是进入90年代以来,随着人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的变化,流行歌曲着重于表现小情调,远离时代主旋律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对青少年尤其是中学生的负面影响越来越大,乃至出现中学生盲目偏爱流行歌曲的误区,应该引起社会上广大教育工作者、文化工作者的高度重视。
(二)暴力、言情是陷阱
在中学生自发参与的审美活动中,阅读小说和观看影视作品是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就题材和内容来看,以暴力言情等居多。在大多数中学生心目中,有这样的审美心理误区,即暴力、言情题材的小说和影视作品就是文学艺术,就是美。有些男生阅读武侠、神怪、惊险小说及观看收视同类题材的影视作品到了痴迷的地步,男生间谈论的话题,这方面占了很大比重;不少女中学生则偏爱港台女作家的言情小说及同类题材的影视作品,她们往往把自己同书中片中的女主人公划上等号,做着少女的相思梦。
三)追求新潮符
中学生在整个中学阶段,正是个体心理发展史上从童年向青年过渡阶段,处于半幼稚、半成熟的状态,对审美的体验和理解正经历一个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不断运动的过程,在这个阶段,他们应该接受成功的审美教育,尤其是审美心理指导,就能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念,从而更好地培养自身的审美修养。一般说来,这些审美心理误区都有着内在的联系。
现代的确中学生追求名牌时装,高档服装,还佩带胸针项链、首饰、戒指、手镯等,一部分学生还相互攀比,在他们看来,追求新潮符号,穿新潮服装、名牌服装、佩金戴银就是美,这便是中学生审美心理的又一误区。
中学生处于社会生活当中,中学生追求服饰美本无可厚非,问题在于中学生不顾自己的身份和年龄特征以及特有的社会角色,一味追求成人化的新潮服饰,就显得很不正常,这种审美误区的危害是多方面的。中学生正处豆蔻年华,本身就洋溢着自然美和青春美,穿上新潮服装、高档服装,佩上金银首饰,虽显得珠光宝气,但却不自然、不协调,破坏了自身的自然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