脂肪肝的由来
正常人肝的总脂肪量占肝重量的5%,若总脂肪量超过肝重量的5%,即称脂肪肝。人群中大约有25%的人可发生脂肪肝。B超应用于临床后,脂肪肝越来越受到关注,且多数人都把它归咎于营养过剩。诚然,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一味追求高脂肪、高胆固醇和高糖等饮食的人,由于营养过剩,脂肪在体内过多堆积而发生超重和肥胖,是造成脂肪肝不可忽视的因素,但并非惟一的原因。据病理生理改变发现,引起脂肪肝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中毒:某些药物和化学物,如过量服用或密切接触四环素、砷、银、汞、三氯化烯、四氯化碳、黄磷、巴比妥、黄曲霉素等,可使载脂蛋白合成受阻,肝内甘油三酯不能被代谢排泄,从而在肝内堆积引起脂肪肝。
糖尿病:Ⅰ型糖尿病(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因胰岛素缺乏,导致脂肪分解代谢增加,脂蛋白合成减少,从而使血浆清除血脂的能力降低,于是产生高脂血症;Ⅱ型糖尿病(胰岛素非依赖型糖尿病)主要是脂肪和糖类摄入过多形成的肥胖所致。据统计,约50%的糖尿病患者可发生脂肪肝,约25%的脂肪肝患者有糖尿病。
营养不良:长期饥饿或胃肠道消化吸收障碍,造成机体蛋白质不足,形成载脂蛋白的原料匮乏,甘油三酯在肝内蓄积而致脂肪肝。
大量长期饮酒:乙醇可造成肝细胞代谢紊乱,使脂酸合成增加、氧化减少,血内脂酸含量增多。加之饮酒者食欲多降低,食物中的胆碱摄入减少,这势必使肝脏载脂蛋白合成受阻,而导致多余的甘油三酯难以被大量清除,结果导致脂肪肝。
乙型肝炎
乙型病毒性肝炎(简称乙肝),是由乙型肝炎病毒引起,通过血液与体液传播,具有慢性携带状态的传染病。乙肝临床表现多样化,如果乙肝病毒在肝细胞内活动,复制繁殖,则可以出现临床症状,常见症状有:感觉肝区不适、隐隐作痛、全身倦怠、乏力,食欲减退、感到恶心、厌油、腹泻。病人有时会有低热,严重的病人可能出现黄疸,这时应该及时到医院就诊,如果延误治疗,少数病人会发展成为重症肝炎,表现为肝功能损害急剧加重,直到衰竭。在我国以慢性患者与带病毒者最为重要。急性患者的传染期从起病前数周开始,并持续于整个急性期。HBsAg阳性的慢性患者和无症状携带者的传染性与HBeAg、抗-HBc是否阳性有关。凡血清中HBsAg持续阳性超过6个月以上者,称为迁延性HBsAg携带者。国内的迁延性HBsAg携带者中,绝大多数同时HBeAg阳性,在数量上占人群的10-15%,因而是最重要的传染源。
乙肝病毒主要通过血液和其他体液排出体外,并通过注射或非注射途径进入易感者体内。随着献血员的筛选、血制品的净化和一次性注射器和针灸针的推广使用,经注射的传播所占的比重将逐渐下降。而非注射途径包括母婴传播、生活上的密切接触、手术和血液的接触等传播途径将为最主要的传播途径。由于乙肝病毒可通过唾液、精液和阴道分泌物排出,因而性接触也是乙肝的重要传播途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