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先争优活动】
八项基本要求是对怎样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回答
——学习十八大精神体会
(文章摘自2012年11月28日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胡锦涛同志在中共十八大政治报告中强调指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必须牢牢把握以下基本要求: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必须坚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必须坚持推进改革开放,必须坚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必须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必须坚持促进社会和谐,必须坚持和平发展,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上述八项基本要求坚持了历史唯物主义根本立场,鲜明地指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主体、发展途径、发展动力、价值取向、根本原则、社会理念、发展模式与领导核心,是对新时期如何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回答,处处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光芒。
一、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主体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社会发展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历史发展的实践早已证明,无论是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还是社会制度的变革,无一不是人民群众努力推动的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亿万人民自己的事业,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仍将处于攻坚阶段,面对的困难和风险将会很多,面临的矛盾和问题将会更加复杂,只有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坚持依法治国这个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充分发挥人民主人翁精神,充分发挥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依法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积极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更好保障人民权益,更好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做到发展依靠人民、发展为了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我们才能凝聚起无坚不摧的强大力量,才能在应对各种挑战中攻坚克难,无往而不胜。因此,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必须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
二、坚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指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途径
马克思主义认为,在人类社会的历史进程中,生产力是最革命、最活跃的因素,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是全部历史的基础。如何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不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一个首要的理论问题,也是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之所以取得的举世瞩目成就的关键所在。现在成就已成过去,我们更应着眼于未来发展。但是,放眼未来,我们所面临的却是产业结构亟待调整、经济发展方式亟需转变等一系列矛盾和问题。无论是资源环境约束、发展方式粗放,还是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等深层次矛盾和问题,这些都是束缚生产力发展的具体表现。按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要求,要实现快速发展和科学发展,就必须始终坚持生产力发展的标准,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科学发展为主题,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除此之外,别无他途。因此,必须坚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也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途径。
三、必须坚持推进改革开放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动力和必有之路
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同时生产关系对生产力、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又具有强大的反作用。根据马克思主义这一原理,一旦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成为生产力发展的障碍,就必须对其进行改革,以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20世纪70年代末,正是基于对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的科学把握,正是基于对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已不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深刻认识,我们党才作出了把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们已成功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当然,我们在自豪于取得伟大成就的同时,也必须清醒地看到,当前,制约我们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很多,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等。而要解决上述问题就必须始终把改革创新精神贯彻到治国理政各个环节,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不断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事实充分证明,改革开放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动力和必有之路。
四、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明确了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取向
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是社会主义制度的首要价值,是社会和谐的基石。如果说社会主义比资本主义更具有优越性的话,那就是它在快速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基础上比资本主义更加注重社会公平正义。中国30多年改革开放的社会实践告诉人们,如果说市场和财富的初次分配主要讲贡献、讲效率的话,那么政府和财富的二次分配主要讲公平。如果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我们不能很好地处理分配问题,不能很好地维护社会公平正义,那么,我们就会逐渐失去人民的信任,就会犯历史性的错位。历史和人民将作出判断:只有实现幼者有其学、劳者有其酬、病者有其医、老者有其养、居者有其屋的社会,才算是公正和谐的社会。因此,在未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我们在坚持效率优先的同时,必须把社会公平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加紧建设对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努力营造公平的社会环境,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确保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共沐公平正义阳光,共享幸福美好生活。
五、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明确了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
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邓小平同志反复强调,“社会主义原则,第一是发展生产,第二是共同致富。”“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按照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我们党执政就应担负两大任务:一大任务是做大蛋糕,就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让国家尽快地富强起来,这是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另一大任务,就是要分好蛋糕,解决好分配问题,防止和避免两极分化,让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们最显著的成绩就是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发展,成功地抵御了国际金融危机,在经济总量上成为世界第二,使得全世界对中国刮目相看,这是成绩的方面。但另一方面,实事求是地讲,也面临十分尖锐的矛盾与问题,最突出地问题就是贫富差距问题,具体表现为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不断拉大。可以说,当前我国各地群体性事件的发生从根源上来说都与之有关。为政之道,在于安民;安民之举,在于富民。缩小收入差距、共享发展成果,既是人民群众的热切期盼,也是我们党的庄严承诺。如果我们不解决好分配问题,如何我们不能实现共同富裕,那么,改革开放所取得的大好成就有可能付诸东流。因此,今后我们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加大再分配调节力度,着力解决收入分配差距较大问题,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
六、坚持促进社会和谐明确了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社会理念
社会和谐,自古以来就是人类的美好理想,它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也是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奋斗的目标。社会和谐理念的提出,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内在要求,体现了人民群众的普遍愿望。社会主义社会是富强民主的社会,同时也应是文明和谐的社会。建设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我们党义不容辞的历史使命,也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从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使“社会更加和谐”的发展要求,到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首次完整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概念及战略任务,再到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问题进行专题研究,做出全面部署,“社会和谐”的理念逐步实现了从“点题”到全面“破题”的过程,我们党对社会和谐的认识越来越明晰,对社会和谐的追求越来越自觉。和而不同,兼容并蓄,是“和谐”的应有之义,也是达成“和谐”的基本前提。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是否定矛盾,而是为了更好地妥善处理各种矛盾,使社会成为一个充满生机、更具活力的社会。因此,在发展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过程中,我们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增强社会创造活力,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国家长治久安。“促进社会和谐”作为社会理念越来越成为全党和全国各族人们的共同信念,越来越成为引领中国社会发展的强大精神力量。
七、坚持和平发展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模式
中国走和平发展模式,是对大国武力崛起旧模式的摒弃。纵观近代几百年来大国的兴衰史,大国崛起模式基本上都是一条通过武力和战争改变原先世界格局,从而建立新的霸权和国际秩序的模式。大国的武力崛起模式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灾难。中国的和平发展模式,则开创了通过维护和利用国际和平环境来实现自身发展,又通过自身发展来促进世界和平与各国共同繁荣的全新模式,开创了落后国家在追求人类文明进步中实现发展的全新局面。中国的和平发展模式是发展与和平相统一的模式。作为世界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既为世界经济的增长注入了新的活力,也有利于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中国发展的手段是和平的,我们不把问题和矛盾转嫁给别国,也决不会以牺牲他国利益为代价,更不会通过掠夺来发展自己。可以说,和平发展模式既适合中国国情又顺应了历史潮流,它是一种以发展谋和平,以合作促和平,努力实现互利共赢的新型发展模式,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选择。总之,坚持走和平发展模式既是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模式的科学总结,也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对世界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既能促进中国的快速发展,又能赢得世界人民的尊重。因此,坚持和平发展是对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选择何种发展模式的科学回答。
八、坚持党的领导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领导核心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告诉人们,作为中国工人阶级、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的中国共产党,其领导地位和执政地位不是自封的,而是历史的必然选择。历史早已证明,只有在中国共产党成为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领导者后,才真正开启了中国驶向现代化的历史航船。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60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的奋斗,我们这条航船不仅开辟了通向现代化的正确航路,而且也顺利地完成了一段航程,现在正向着胜利的彼岸加速前进。那么,今后我们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一步发展过程中,是否还需要中国共产党这个“舵手”掌舵呢?答案是毋庸置疑的。未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仍然是一项伟大而艰巨的社会工程,要建设好这一伟大工程,就必须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就必须坚持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就必须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
(文博党支部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