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校片区学习中心组】《材料十一》
教育,关乎个人的幸福
——著名数学家丘成桐畅谈教育方法
“我们日常所见的人中,他们之所以或好或坏,或有用或无用,十分之九都是他们的教育所决定的。”这是十七世纪著名的英国哲学家、教育家约翰·洛克说的。
教育,关乎个人的幸福,关系国家的繁荣。日前,记者以此为题请教著名数学家丘成桐先生,请他谈谈中学教育、东西方教育比较和创新学习等问题。
中学教育的第一要义:培养对学问的兴趣
“培养一个良好的学生,第一件重要的事情,需要培养他们对学问的兴趣。”丘先生说。
在丘先生看来,中学时期,包括了很多怀有不同志向的学生,有的想从商,有的想当官,有的想做学问,种种不同的学生,必须有不同的激励和训练的方法,这就是孔子说的“因人施教”的精义。
他说,不幸的是如今很多学校只照顾到“有教无类”,而忘记了“因材施教”。有些学校为了公平起见,坚持用同样的教材、同样的教学方法和统一标准答案的选择题,以计算机来打分数,几乎将教学的理念变成流水线式的作业,生产了大量的标准化学生。结果是,学生面对机械式的教学,变成了无生气,缺乏对大自然、对科学、对人文的兴趣和好奇,有天分的学生也不容易成才。
培养对学问的兴趣,必须建立于基本知识。他举了两个生动的例子:“假如我们不懂得解线性方程,我们就没有能力去欣赏多彩多姿的二次方程和三次方程了;假如我们不懂得基本的汉字结构,就没有办法去欣赏唐诗和宋词了。”
读小学时,丘先生对数学不甚了了,非常简单的数学题提不起他的兴趣。但是,到了初中二年级,开始接触平面几何,简洁的题型和优美的公式,震撼了他,激发了他的兴趣。于是,他花了很多功夫去看这些方面的课外书籍,时常跑到书店或二手书店去看,一看就是两三个钟头。
东西方教育:能捉老鼠的就是好猫
对于东西方教育的比较,丘先生认为:在东方人的教育中,假如小孩子学习不努力或能力不够,必须要进行严厉的教育;或者为了家族的面子和父母的荣光,迫使孩子尽力用功。事实上,在成长的路上,我们总可见到孩子天真无邪的善良一面,我们应当把这些良好的性情培养起来,让孩子们有着浓厚的读书兴趣,主动去找寻有意义的事情和研究方向。
丘先生说:“无论东方式或西方式的教育,我们要注重的事情,其实很简单。每一个学生毕业时,至少必须有一个基本的知识,即一个能够与世界先进国家的学生相提并论的基本知识,有基本的推理和表达的能力,适应全球化竞争的能力。任何教育方法,只要能够达到上述目标,都是不错的教育。正如邓小平说的白猫也好,黑猫也好,能捉老鼠的就是好猫。”
近三年来,丘先生在哈佛大学数学系任主任期间,使他深深地感受到:美国东北区清教徒的学术作风,他们为自己的学术主张而坚持,却不大在乎自己的生活品质,他们的学问都是世界第一流的。
他希望中国的同学们,能够保持清心寡欲的态度,养浩然之气,保持一颗赤子之心,求知向学,这样才能有机会成才,成为有学问的人。
课外阅读:讲究书籍的选择
据丘先生观察,中国的学生阅读课外书的习惯不如欧美人。科普书籍在国外极为畅销,但在中国大陆、台湾和香港却不很多,这可能是影响中国科技不如西方的一个原因。至于其他文科的读物,除了工商管理的书籍外,历史、散文、小说和传记也不很流行,尤其缺乏的是描述西方文化和社会的书籍。
小说对丘先生一生有着很大的影响。这缘于在幼年时,曾背过梁启超先生的一篇题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的文章,文中写道:“欲新道德,必新小说;欲新家教,必新小说;欲新政治,必新小说;欲新风俗,必新小说;欲新学艺,必新小说;欲新人心,欲新人格,必新小说,何以故?小说有不可思议之力支配人道故。”
对于武侠小说,丘先生说,这类书快意恩仇,似乎可以一泄生活中的一口乌气,但事实上,学到的都是与家、与国、与性情无益的事情。有些女同学喜欢看琼瑶的小说,这在丘先生看来,亦不过是“镜中花,水中月”的描述,对人生、对社会都没有多大意义。
他的孩子在美国上中学时,读了荷马史诗、莎士比亚戏剧、科普、科幻小说等林林总总的图书,他说:“看这些书籍都是不错的教育。事实上,小说可达到‘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感人之深,莫此为甚,小说乃文章之真谛,笔舌之能事。’所以,培养青年人的智识,需要讲究小说的选择。”
创新学习:智者不惑,勇者不惧
“无论学习什么,我们必须要掌握到这门学问的基本知识,这样才有可能做到创新学习,达到‘智者不惑’和‘勇者不惧’的地步。不惑和不惧以后,才能够对学问有兴趣,才能够做大学问。”丘先生深有感触地说。
他三十多岁时,在普林斯顿大学(Princeton)听大物理学家戴维·格罗斯(David Gross)授课,讲量子场论,讲得很好,但是丘先生没有去做习题,始终没有将这门学问学好。所以,当他遇到量子场论有关的问题时,总要找专家一同合作,听听他们的意见,才能判断今后要走的方向是否正确,才能达到“智者不惑”。
他说,在上世纪50年代,弗朗西斯·克里克(Francis Crick)和詹姆斯·沃森(James Watson)做DNA结构时,不过弱冠之年,可谓“勇者无惧”。
但是,要懂得两门以上不同的学科,并不容易,往往要苦学才能成功。可幸的是,在学生时代,是学习能力最强的时候,只要大家集中精力去学,就有可能成功。
十四岁时,丘先生的父亲不幸离世。这一段艰苦的日子,对他的今后人生有着很大的影响。为此,丘先生鼓励青年学子去经历贫苦大众的痛苦和经验,这样才知道处世为人的道理,也经得起失败,甚至经过无数次的失败,才晓得成功的喜悦。
丘先生极为赞赏孟子的话: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他认为:“这真是至理名言,朝代家族的兴衰,都与年轻人在这方面的训练有着极密切的关系。”
王国维沉湖而死,陈寅恪在祭文里写道:“自由之意志,独立之精神”。
丘先生最后感慨地说:“这两点,的确是我们做学问的精要地方,有了自由的意志和独立的精神,才能‘勇者无惧’,才能‘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不至于为分数、为经费、为虚名来找寻人间的学问、人生的真谛和自然的奥秘。”
《 光明日报 》( 2012年04月06日 本报记者 计亚男)
一所创造幸福的学校
(陶西平------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国家总督学顾问)
我在沈阳进行调研的时候,深深地被沈阳市怒江小学这样一所为外来务工人员和他们的子女创造幸福的学校所感动。
怒江小学位于沈阳市皇姑区西部,是一所接收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人数很多的学校,现有510名学生,17个教学班。多数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缺少家长的陪伴、关心和指导,家长也缺少家庭教育的知识和能力。很多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还有一部分学生存在胆怯、自卑、偏执等心理问题。学生幸福感普遍较差。
学校开展了以爱为核心文化、关注学生生命成长、培养健全人格、感受和创造幸福的幸福教育实践,不仅要让这些城市中流动的花蕾有一个幸福的童年生活,还要为他们一生的幸福成长打下坚实基础;不仅要给他们生活上的关爱,更要让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幸福观和获取幸福的本领。
学校和家长配合,一道开展了“孝亲”教育,要求孩子们了解父母工作的辛苦,体会父母对儿女的爱和付出,为父母承担力所能及的家务。一名学生的爸爸妈妈在早市卖菜,每天天不亮就出门。以前,她妈妈每天起得更早,要把姐弟俩收拾利索后才能出门打工。自从怒江小学幸福教育实践中的“孝亲”教育活动开展以来,孩子知道了妈妈的辛苦,自觉承担了早起后的家务。她把自己的幸福感受收藏到“幸福成长袋”中。她说,她能做好妈妈的小帮手,体现了自己的价值,只有把幸福传递给他人,才是真正的幸福。孩子们在“孝亲”活动中提升了对幸福的认知。没开展幸福教育之前,许多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对幸福的感受仅仅是有零花钱,有好吃的东西和漂亮的衣服,有爸妈陪着逛公园,他们的幸福感受是在爸爸妈妈的给予中。通过“孝亲”教育活动,他们端正了幸福观,体会到为父母端一杯茶、帮父母做一些家务、完成工整干净的作业、让亲人快乐愉悦,就是幸福。
和城里的孩子相比,进城务工人员子女艺术素养差,更没有机会发展艺术特长。为了让这些孩子能和城里的孩子一样,学校与企业联络,聘请了10位名誉校长和15位校外辅导员,集资建立了琴、棋、书、画4个专业教室,买来古筝、围棋等设备,聘请了5位应届大学毕业生做老师,老师工资和五险一金由企业支付。学校通过课程整合,开设了琴、棋、书、画、武5门课程作为校本课程进行全校性普及教育。3年时间,全校学生都会弹古筝、下围棋、打太极,还可以免费参加学校组织的课后兴趣小组。家长们说他们从未敢想自己的孩子能学琴棋书画,比不少城里孩子学得还多,懂得还多。
该校抓住老师成长和社会联动两条主线,不断把幸福教育引向深入。
对农民工子女开展幸福教育,首先要提升老师自身的幸福指数,老师拥有强烈的幸福感,才能在润物无声中影响学生的人生观和幸福观。没有幸福感的老师教不出能获得幸福、并创造幸福的学生。该校多方面提升老师的职业幸福指数,努力让每位老师快乐工作、快乐生活。
怒江小学的老师认为,外来务工人员为城市的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学校必须尊重和理解他们。该校组成了家庭教育援教志愿者团队,从校长开始,带领老师到家庭走访,了解他们存在的具体困难和问题。学校以班为单位开设了家庭教育课堂,请国学讲师讲《弟子规》,推荐家长必读的书籍,召开家长读书交流会。
学校充分借助社会资源推动幸福教育。提出了“再造书香门”计划,征集了100位企业家为100个家庭配置图书。招募了200位大学生志愿者走进学生家里对学生课业学习进行辅导。2010年暑假,30多位企业家组织100余名在怒江小学就读的农民工子女去海边看海,进行拓展训练,并在活动中精心呵护每一个孩子。被人关爱的幸福感如同春雨一般悄悄浸润孩子们幼小的心灵,成为最生动的爱的教材。
幸福教育实践活动,让怒江小学的孩子们深深认识到:真正的幸福是通过每个人的付出给别人带来快乐的一种感受。这个感悟,将会铭刻在孩子们心中,成为影响他们一生成长的生命烙印。
《:中国教育报》(2012-04-17)
(文博中学党支部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