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支部

第四十五期党员学习材料
作者:佚名    党支部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3434    更新时间:2011-11-3

〖创先争优中心组材料〗

 

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一谈深入贯彻落实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认真总结了我国文化改革发展的丰富实践和宝贵经验,阐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确立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宏伟目标,充分体现了我们党文化上的高度自觉,必将对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党始终把文化建设放在党和国家全局工作的重要战略地位。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党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实行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同发展,在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中不断推动文化建设不断取得新成就,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任务更加艰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的要求更加紧迫。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关系着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关系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关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坚持什么样的文化方向,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关键。十七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必须要“”。这就要求我们在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过程中,必须高举马克思主义旗帜,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必须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

  我们只有牢牢把握住这个正确方向,才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必须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改革是发展的动力。自从党的十六大对文化体制改革做出战略部署以来,文化体制改革进一步激发了文化发展活力,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强大精神力量。在新形势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坚持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文化产业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必须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加快构建有利于文化繁荣发展的体制机制,建设宏大文化人才队伍、为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供有力人才支撑。

  创作生产更多无愧于历史、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优秀作品,是文化繁荣发展的重要标志。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全面贯彻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加强和改进新闻舆论工作,推出更多优秀文艺作品,发展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激发文化创作生产活力,提高文化产品质量,充分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

 

 

中国维护"文化安全"并非"文化锁国"

 

当一个拥有5000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强调“维护国家文化安全”时,其意图并非一些外媒所臆测的推行“狭隘文化民族主义”、建立“中国文化中心论”和实行“文化锁国”,而恰是中华民族历史形成的“天下观”的具体体现,目的是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

  日前闭幕的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并强调“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任务更加艰巨”。“文化安全”是指一个国家或者民族区域内,自身发展及传承下来的民族特色以及民族文化的独立特性。

  当现代化的演进正让世界变得越来越像一个“地球村”,各种标准化信息和消费模式广泛而迅速地在全球传播的时候,如何坚持本土文化价值观,已不仅是一个国家将文化视为民族灵魂的保护行为,更是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的手段。

  从“盘古开天地”到“仓颉造字”,到前秦诸子到宋明风韵,再到儒释道三家思想的交相辉映,中华传统文化一直表现出极大的融合力和包容性,创造出了各民族成员的共同精神财富。

  重视和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不仅是中国赢得更多国际认可和尊重的重要命题,更是国民在获得物质的长足进步后对精神需求的日益增长的反映,尤其是在中国已经跻身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历史方位,其文化战略必然成为提升国家软实力的重要选择。

  弘扬中华优秀文化是确保国家文化安全的一道坚实屏障。目前,中国的文化安全形势不容乐观,西方文化大举涌入,中国传统的文化价值体系受到挑战,文化产品贸易长期处于逆差状态。

  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并非排斥外来文化,而是要有选择地借鉴吸收、为我所用。作为世界上唯一传承5000年古老文明的中国,如果任其文化消亡或者被外来文化侵蚀,将是对整个人类文明犯下的罪行。“在西方现代性统治世界的近200年间,整个东方文化基本沦为西方现代性的边缘,中国必须在古、今、中、西四个维度之间进行选择和融合。”著名学者王岳川教授说。

  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主要构成部分的马克思主义,起初也是有识之士从西方“拿来”的理论,其后,马克思主义一直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并不断创新和发展,在中国的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发挥指导作用。正如十七届六中全会所指出的,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又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倡导者和发展者。

中国提出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并非是防御性概念,根本目的是为了保护人民对这个国家的向心力和吸引力,进而提升本国人民精神认同和幸福感。中华文化讲求“和而不同”,只有不同文明之间能够对话,人类文化才保持多样性、差异性,人类未来才能有更好的愿景。六中全会指出,“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同时积极吸收借鉴国外优秀文化成果”。

无论是对国内还是国外,中国的文化自由度很高。北京大学教授张颐武认为,中国提出的文化安全概念并非自上而下的灌输,而是要通过释放文化的活力来保持文化的安全,通过文化在大众中的普及,实现普通文化向高端价值观的过渡。

当今“世界性”一个重要的景观是: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世界经济、政治格局正处在新的调整中,不确定性因素越来越多,综合国力竞争更加微妙,其中,“文化竞争”日趋白热化,发展软实力、维护国家文化安全遂成全球共识。

早在1991年,英国就颁布了《创造性的未来》,成为该国有史以来首次以官方文件方式颁布的国家文化政策;1995年,日本提出《新的文化立国目标》,至今,历届政府都把发展文化产业作为基本国策;韩国则从亚洲金融危机后正式提出“文化立国”方针,并以举国之力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美国更是秉持“无论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都应该让他们时刻感受到英语、好莱坞、麦当劳等精神和物质文化的符号”,试图将其价值观渗透到全世界。

令人难忘的是,去年此刻,首次在东方古国的现代都市上海举办的世博会上,鲜红的“东方之冠”中流动的清明上河图、浪漫气息的法国馆中展示的印象派大师的油画、丹麦不远万里运来全世界小朋友都喜爱的“美人鱼”……不同国家在一个模拟“地球村”里竞相展现他们各自引以为豪的文化,并通过对话思考人类共同面对的主题——城市的发展,“国家文化安全”之于各个国家的特色以及对世界文化多样性的意义不言而喻。

中共此次提出建设“文化强国”目标,就是要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这既非全盘照搬西方文化,亦非让本国文化价值观强加于他国,而是将东方文化的“和谐”精神撒播世界,成为人类不可或缺的精神元素;这既是中国文化发展永恒的主题,也是这个国家致力维护文化安全的终极目标。

 

(文博党支部整理)

 

 

党支部录入:yws    责任编辑:y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