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探索

在高一年段家长会上的讲话
作者:俞继圣    德育处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5366    更新时间:2006-11-28

在高一年段家长会上的讲话

                        俞继圣      20061125

 

一、关于高中新课程:

建国以来,我国已经进行过八次教育改革,已颁布过16个高中课程计划。本次课改简介如下:

1、第一次建立符合学生自身特点的有个性的课程修习计划:

自定学习计划、学生选课指导、学分管理制度。

2、关于学分:毕业144学分(理论189,在选修中33+12),必修116(研究15、社区2、社会实践6),必选28(Ⅰ:22;Ⅱ:6

关于毕业:学分(成绩、学习表现),综合考核(品德、纪律、行为),会考(学力)。

3、关于课程结构:分领域、科目、模块(具体可看我校网站介绍)

特点:基础、多样、层次、综合看

学生个人选择:兴趣、爱好、特点(人格特征)你是什么性格?你性格上的弱点是什么?你擅长做什么?你适合做什么你将来要做什么?你想做的,你周围的环境允许吗?及早引导,因材施教。

4、关于高中培养目标:

²      初步形成“三观”;

²      爱党爱国,有为民族、社会服务的志向;

²      法制意识、社会公德与责任感;

²      学习愿望、学习和实践能力;

²      健康的身体、生活方式、审美情趣,顽强的意志和规划能力;

²      尊重别人,团队合作。

二、帮助孩子过好“更学期”:

从初三升入高中的阶段称为“更学期”,因为这一阶段,无论是学习的内容、方法,还是老师的教学形式,乃至学生的身心都发生了明显变化。高一新生如果调适不好,很容易产生消极、焦虑等心理,从而影响高中学习和生活质量。

什么发生变化:知识内容;教学方法;目标要求;学生心理。

这时,家长有必要帮助孩子完成两个转变,即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和从“学会”到“会学”的转变。

高中阶段打好学习方法和技巧的基础或许比获取知识更为重要。

“成人比成功重要” 家长不要什么都为孩子做好了,要让他们自己承受应有的挫折,输得起的孩子才是最成功的孩子。

“成长比成绩重要” 心态决定成败,让孩子有颗平常心。不要只重视分数、名次,要注重孩子的整体成长。

“经历比名次重要” 孩子是在自己的体验中长大的,与其天天在乎孩子的成绩,不如在乎孩子从学习和生活中得到的体验与感受。

“激励比指责重要” 要多与孩子沟通,对话比对抗重要,为他们创造宽松和谐的成长空间,要激发孩子的责任意识,用爱的眼睛去发现孩子。

 “付出比索取重要” 要给孩子付出自己爱的机会,不要让他们只知索取不知付出,要学会接受孩子的爱,给孩子爱家长的机会。

1、学知识先要学方法 

①会听课,会记笔记。

②认真作业。作业之前,先把所学内容复习一遍,掌握原理,理清思路。做作业时要有时间观念,家长往往只注意孩子题目做得对不对,却忽视了孩子做作业的速度。事实上,聪明与否涉及三个方面,即速度、灵敏度和准确度。

③自查问题。双休日家长可以引导孩子有选择地对某些学科加以归纳。如果孩子基础较好,那就引导他们根据自己的理解,对所学的知识加以归纳。

④经常阅读。不论是听课还是读书学习,一个人的理解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过去大脑中所存储的经验和知识。有丰富阅读经验的入,具备丰富的词汇量,能够快速提取、理解听到的或看到的语言的意义。而阅读贫乏的人,脑中所储存的经验和知识相对贫乏,他所听到的或读书看到的语言、词汇,较少地与已知的语言、词汇发生联系,听课、读书的理解力就相对较差。

2、讲读书也要讲责任 

孩子的首要角色是学生,要让他们懂得必须对自己负责,对自己的学习负责,唤醒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如低年级学生必须完成教师布置的每一次作业,预习好下一次课程的内容,高年级学生则要学会经常总结反思自己学习过程中的得失,及时补缺补漏……这些都是作为学生这一社会角色应当具有的最起码的学习责任感的体现。

孩子进入高中阶段,是人生观和价值观即将形成的时期。家长应根据孩子心理发展的阶段,提出恰如其分的要求。首先树立他们对自己、对家庭的责任感,才能使他们在长成之后树立起对国家、对民族的责任感。家庭生活贫困的,应该让孩子知道生活的艰难,让孩子明白,只有父母和子女同心协力,才有可能走出困境;家庭景况比较优裕的,应该让孩子知道父母创业的艰辛,杜绝孩子的依赖心理。同时,也要鼓励孩子增强对班级、对学校的荣誉感和责任感。

在实际学习生活中,许多学生学习缺乏应有的计划,既不定时,也不定量,从形式到内容全是被动式的,老师推一推,他就动一动。在学习的时间安排上,总是先松后紧;在学习内容的安排上,喜欢搞临考突击(初中)。往往是老师留作业,就做一做,不留作业、不做要求的,就概不理睬。记忆内容欠帐,复习欠帐,导致知识的链条断档,老师讲课跟不上趟儿。这样学到的知识,不但数量少,而且质量差,往往是"水过地皮湿",经不起严格的检验。也有的同学,在该记的没有记住、该懂的没有搞懂之前就忙于去做课外难题,题是勉强会作了,但没有掌握规律,没有抓住根本。

3、做合作者和提供者 

高中生已经能够进行自我学习。课程改革的实施,需要包括家庭在内各方面的通力合作。新课程需要“新”老师,也需要“新”家长,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培养出新世纪的高素质孩子家长的职业、阅历与专长对学校来说是一笔丰富的教育资源,家长的不同职业、不同背景可以为学校提供丰富的教育内容。其实,高中阶段是奠定学习能力基础的最好时机,家长应该引导他们增强学习自觉性,提高学习能力(经验感受、方式方法、情感价值观)。在孩子自学的起步阶段,家长的要求不要太高,要注意循序渐进,只要孩子取得点滴进步,就应及时给予鼓励。

三、家庭教育要和学校教育唱一个调(教育的有效性依赖教育的一致性):

学校是专门机构,有目标、有组织,有要求,按计划,一定的方法步骤集中训练;

家庭教育的不可替代性:

              关系:社会----血缘、伦理、经济;

              环境:时间长(第一任教师),层次多(421),形式丰富;

              内容、方法、途径

家庭---丰富多彩,潜移默化(随时发生),遇物而诲(三言两语)。

做人的基本品质,良好习惯:

作为现代公民的责任感、诚信、环保意识、同情心、宽容、礼貌礼节、敬老尊贤;对自然的爱和敬畏之心,还有男孩子的谦让和保护女性,女孩子的自尊自重。

要互相沟通、互相配合,(有家长委员会);

学校教师必然有老中青,老师也有不同个性,评价老师要一分为二,要使孩子也能正确认识。

中国的父母则希望孩子能一帆风顺,并总是尽可能地帮助孩子避开逆境。把孩子生活得平顺安逸看作是两代人共同的幸福,希望自己的孩子从小到大都不要吃任何苦头,这种意识贯穿在中国父母养育孩子的全过程中。日本人注重培养孩子顽强的意志,并通过让孩子亲身体验逆境的方式来达到这一目的:当中国父母还在给他们的婴儿喂糊状食物时,日本人已开始给6个月的婴儿喂成人的饭菜了。中国人想的是孩子没牙,吃不了硬东西,日本人想的是吃硬东西有利于牙齿的萌出和咀嚼功能的发育。中国人认为,小孩子娇嫩,抗寒能力低,而病是冻出来的,所以小孩总比成人穿得多。而日本人认为小孩子只有少穿衣才能增强皮肤对温度的调节能力,从而达到提高抗寒能力、防止生病的目的,所以日本小孩总比成人穿得少。

德育处录入:dy    责任编辑:d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