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德育与全员育人
林韵平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德育工作中与新课程理念不相适应的观念和现象也渐渐凸现:学生的自主、平等、法制、民主意识显著增强,传统的高压式控制性教育手段不再灵验;学生的人格需求和个性发展呼唤尊重和关注,传统的被管理受监督的地位正在动摇;学生接受知识的方式日益多元化、活动范围日益扩大,传统的一元化封闭式教育方式已被打破……面对新课程带来的挑战,德育如何应对,并采取有效措施主动适应,很值得深入思考和探究。
我认为,德育工作同样应以课程改革“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的宗旨为导向,正视新课程改革带来的新情况,从增强“课程意识”着手,创新德育机制,探索新课程实验背景下的新型德育模式,把德育工作推上一个新的平台。
传统认为课堂以外专门组织的有很强政治性的活动才是德育活动。这是一个很大的误区,忽略了德育活动最主要的形式——课堂教学。 学校中师生最有效的交往活动、德育活动最有效的载体就是课堂教学。新课程改革明确要求在课程中渗透德育,并在每一门学科的课程标准中都有关于“情感和态度”的目标。要加强课程意识,把德育过程和智育过程有机结合起来,使教书和育人融为一体。
u 新课程背景下的课程德育
一、提高思想认识,进一步抓实课程德育 老师们,一年来,我们学校的德育工作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和初步的成效,但还处在探索中前行的阶段,还面临着诸多需要研究的问题,在认识层面如何理解育人为本的核心含义,切实把育人为本摆在学校工作的中心位置;在操作层面,如何把教书育人作为人民教师的根本职责,切实使教师的教学情感、教材运用、教学行为的全过程充满智慧、充满德育还有待于我们深刻地思考、深入地研究。 课程德育建设的根本出发点是教书育人,课程德育建设的落脚点是把育人为本融入到学校教育教学的各个方面,渗透到学生学习生活的各个环节。推进课程德育建设必须要站在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推进素质教育的高度,从学校办学的根本宗旨出发,从人民教师的光荣职责出发,从学生学习生活的实际出发,从学科教学的规律和特点出发,把深化基础教育改革的思想统一到教书育人、育人为本上来。为此,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要在进一步提高四个思想认识上下功夫: 第一,学校办学的根本宗旨是教书育人。 教书育人是学校的根本任务,教学是学校工作的中心环节。教学中教书和育人的统一,科学性和思想性的统一是我国的教育方针和政策所决定的。学科德育是教书育人的本质反映,也是教育和发展的永恒主题。 不管是公办还是民办,我们办的都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学校,培养的是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教书育人、育人为本要求学校切实把德育工作放在学校一切工作的中心位置,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始终。这也是《义务教育法》对学校教书育人办学宗旨的法律规定。 第二,每一位教师都承担着德育的功能和育人的职责。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育人是教师职业的本质,是教师的最高价值追求。教师就是要通过育人来创造自身成就,实现人生价值,教师从踏上三尺讲台那一刻起就开始了艰巨而又漫长的育人之旅。教好书只完成了教师工作的一半,如果没有“育人”功能,何来“灵魂工程师”?何来“辛勤的园丁”?何来“神圣的职业”?职业要求教师建立全方位的“育人”理念:一切从教育学生出发,一切为教育学生服务。 第三,学生在校生活的主要时间是在课堂教学环境中度过的,教学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 从德育工作的规律来看,有效的德育必须要求具有经常性、稳定性和长效性。在学校教育中,要保证教育的经常性、稳定性和长效性,必须通过重视和发挥学校教学活动中的德育功能来实现。学生在校生活的主要时间是在课堂教学环境中度过的,主要精力都倾注在学科学习实践活动中。因此,如果抓住了学校教育的主要形式——课堂教学,那么就抓住了学校德育的关键环节,学校德育的落实就有了途径、有了载体、有了时间和空间。 第四,学校开设的每一门课程都蕴涵着非常丰富的德育内涵。 学科课程及其教学本身充满着道德价值取向,各学科的课程教学过程必定伴随着学生的道德发展过程。物理、化学、数学、生物等课程对学生科学精神的培养,语文、历史、地理、社会等课程对学生人文精神的熏陶,思想品德、思想政治等课程对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树立,都是勿庸置疑的。当每个学科课程的教学内容与方式的设计与实施,都注重对深蕴的德育价值的发掘时,师生就共同发展着对道德的敏感与感悟,激发着学习兴趣,投入着积极的情感。因此,学校中围绕课程学习的活动过程,也就成为对学生品德的知情意行的全面培养锻炼的重要途径。 二、加强课程德育建设要进一步关注和研究的几个问题 (一)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握和处理好三个关系 一是学校教书和育人、教育和教学的关系。紧紧抓住教书育人、育人为本的核心,统筹协调好教育和教学的关系,切实把育人放在学校教育工作的中心位置,把教书和育人有机地统一于教育教学中。 二是教师的教学能力和育人能力的关系。教师不仅要重视教师教学能力和学识能力的培养,也要重视人格魅力和育人能力的提高;评价教师时,不仅要考虑教师的教学水平,还要考察教师育人能力和育人成效。 三是学生的学业发展和品德发展的关系。要完善新课程理念下的素质教育评价体系,对教师的评价应着眼于教育行为是否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对学生的评价不能仅是评价学生学业成绩,更要关注学生的道德品质、情感态度、身心发展、个性特长等。 (二)全面理解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就是以人为本、育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其重点就是育人,学科教学中加强思想道德教育是课程改革应有之义,课程改革中提出落实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目标,也就是在落实学校德育的目标,两者统一于学校的教育教学中。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的实现需要在新课程的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的实现进程中形成。我们教师要全面理解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使知识、能力的教学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融为一体。
u 全员育人与班导组工作
一、成因
我校2006年秋季开学,是福州市区第一所高起点、高标准的现代化的新建民办普通完全中学,倍受家长和社会高度关注,学校教师自身压力巨大,况且当时学校教育教学面貌尚未步入正轨。生源质量良莠不齐,在300多位的初一、高一学生中,住校生多达200多人,这给学校管理提出了难题。当时面临的情况是:学校德育工作人员缺乏,班主任事务繁杂,工作量大,常常力不从心;而课任教师只管教书,不管育人,学生的大事小事都往班主任身上推,班主任工作繁重有目共睹。半期过后,学生管理的诸多问题日渐暴露,第一次的师德调查显示,教师与学生的沟通太少,以至学生孤独、焦虑、烦躁等心理问题严峻。况且中学实行分科教学,多数班主任仅担任一门主科教学,甚至有的班主任没有担任主科教学,这样下班的时间就会受到客观的限制,没时间做细致有效的思想工作,附着时间的推移,入校新鲜感一过,问题学生越来越多,每个学生的思想、性格、兴趣、爱好各有差异,班主任要满足学生各方面的需要是受到局限的,那么简单的说教效果可想而知,德育工作日趋机械,学生中的“真空地带”越来越大,且当今青少年面临着来自社会、家庭和学校各方面的压力。众所周知,我国的离婚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由此形成的单亲家庭和重组家庭也不断增多。据了解,我校平均一个班里有5位左右的学生生活在单亲家庭中,这是一个十分触目惊心的数字。与单亲家庭相对应的是“空巢家庭”和“隔代抚养”。有的学生家长长年外出打工,这些学生只能和祖辈生活在一起,有的甚至独自租房居住,一年中,父母与孩子在一起居住的时间很短,平时只是不多的电话联系,实际上已经形成了家庭教育的真空。另一方面,虽然我国现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但是传统的应试教育的惯性依然强劲,大多数学生承受着学业带来的巨大压力。社会问题、家庭问题以及学习问题给许多学生造成了巨大的压力,使他们出现了行为习惯差、人际关系不好以及心理亚健康等问题。传统的班主任与德育处相结合的学校德育模式重视群体、强调共性而忽视个体,不能完全适应学生心理发展需求。
而现代班级管理是一项综合工作,传统的德育模式自身存在许多缺陷,实施效果不尽人意,其模式是:学生思想道德问题由德育处、校团委和班主任负责,德育处统一部署,班主任负责落实。在这种模式下形成了班主任单枪匹马闯荡班级管理,其用于德育工作的时间和精力的有限与学生德育问题的复杂性和解决的迫切性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由于班主任忙于班级事务工作,挤掉了做细致、有效的思想工作的时间,德育工作又容易成为简单的说教,缺乏与学生的交流沟通,疏远了师生感情,不利于师生和谐关系的发展,也不利于班主任自身专业成绩的提高,显然此种低效的育人模式已成为学校德育工作的瓶颈。
另一方面,现行以来长期形成的课任教师只管学业,许多教师在工作中“重智育、轻德育”,“重形式、轻实质”,“重外塑、轻内化”,这些现象与传统的学校工作模式紧密相联。因为在传统的工作模式中,教书是任课教师的职责,育人则似乎只是班主任和德育处的责任。教师“教书”与“育人”的本职脱离,出现了许多只会教书不管育人的教师。班主任和德育处管德育的德育工作模式的弊端日益突显,已经成为学生管理中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鉴于传统育人模式的缺陷,为了改变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唱“独角戏”的现象,更好地落实“全员育人”的德育观念,形成教书育人,齐抓共管的良好德育氛围,我校尝试推出德育导师制的雏形—班导组工作制作为传统德育模式的补充,以使学校的德育工作更能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满足学生心理发展的需求,满足教师教书育人的需求,从而把学校班级德育的诸多目标任务分解到担任班导组老师的任课教师身上,以形成整体合一的班级教师管理群的一种德育管理方式。
二、实施
(一)班导组的组成形式。
学校意识到要做好德育工作,必须把全班的教师力量都调动起来,组建一支强大的德育工作队伍。德育处决定对现有的班级管理进行“扩编”,由年段牵头,在各班级成立班导组,每组3-4人,由班主任为组长,全面负责班级德育工作,科任教师为组员,分别认领3-5名学生,协助班主任做好班级管理,不仅要在学习上关心帮助学生,还要承认青少年学生的个性差异,尊重青少年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认知水平,从思想、生活、心理素质、道德品质等各方面关注学生的成长。并以此项工作实绩做为教师师德师风教育评估,教师年度考评的一项重要内容。
(二)班导组老师的特点
一个班主任无法满足所有学生各方面的需求,而班导组正好弥补了这一不足,其特点在于,其中一部分人或是学校德育干部,或者是年段长、教研组长,也有一些党员教师,他们在学生中有一定的影响力和感召力。因此,做学生工作有较高的威信,也有一些骨干教师,他们在教育学生艺术上有丰富的经验,在品行上堪称学生的楷模,学生愿意接受他们的教育,乐意聆听他们的指导。另外,部分青年教师具有积极热情、经历充沛的特点,而且因为其自身的年龄优势,更容易与学生进行平等、朋友式的交流沟通;其次,部分青年教师尚不具备担任班主任工作的资格,让他们担任班导组老师也即给他们提供全面开展教师业务的机会,有利于青年教师的成长和发展。因此,班主任充分发挥了班导组的优势,充分利用这一股巨大的力量,共同做好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工作,创建一个团结奋进的班集体。
(三)班导组工作的优势
班导组老师如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专长,将是十分有利的。因为作为科任教师,与学生接触的面广、时间长,他们能掌握的情况、信息对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起到重要作用。从整体情况而言,大部分学生在与科任教师交往时无思想顾虑,不像和班主任相处时有思想压力,怕暴露自己的不正确的观点和看法,尤其是后进生,因为学业成绩差,普遍存在较严重的自卑感。将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巧妙运用到班导组工作中,运用科学的技术来矫正学生的问题行为,比如可通过周记,笔谈,帮助他们改善人际关系,培养健全人格,可利用学校网络、电子信箱和学生进行不正面的沟通,了解学生的喜怒哀乐,分担学生的烦恼和忧愁。
班导组老师通过与学生的交往和谈话,可以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建议和要求,及时反馈给班主任,便于班主任又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还可积极配合班主任进行家访,了解学生的家庭状况、生活习惯等,不断挖掘后进生身上的闪光点,逐渐促进他们的进步,形成良好的班风。科任教师利用班导组的地位,帮助协调班主任与班级的关系。
班主任是班集体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对班集体的管理负有直接的责任,每一个学生的点滴进步,良好的班风形成都凝结着他们的智慧和辛勤的劳动。然而,班主任工作又是一项复杂细致的工作,在班级管理中难免不尽人意,特别是担任班主任工作的青年教师,有时由于急于求成,处理问题比较简单粗糙,缺乏耐心和深入细致的工作,往往造成欲速而不达的结果。在班级管理中极易造成被动局面。在这样的窘境中,班导组老师可以利用自己在班级中的特殊地位,充当最好的协调者。他们既对班主任的性格和表现比较熟悉,可以在双方之间做些沟通,对学生进行解释或说服工作,促使学生对班主任的理解和支持,从而使班主任的工作意图得到较好的实施。
班导组制度在执行过程中,当然要不断丰富和完善,最终形成“全员育人,亲情化”的导师模式的雏形。因此班导组的存在,弥补了以往学生工作过分依赖班主任和德育处的不足。问题得到及时发现和解决,学校在学生管理方面的工作压力大大减轻,校风校纪也随之改变。从第二学期学生问卷调查中显示,大部分教师已渐渐走进了学生的心田,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u 德育导师制
在课程德育理念的指导下,为加强学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提高德育的实效性,我校一年来不断探索和实践“全员育人”的途径和方法,收到了一定效果。根据“小班化,导师制”的办学要求,本学期在总结上学年班导组工作得失的基础上,要全面实施“三全”德育制度和全员德育导师制。 1、实施“三全”德育制度。为使德育工作落到实处,强化德育的针对性,注重德育的全过程,实施了德育的“三全”制度,即:全员、全过程、全方位。 全员:是指全体教职工都来参与学生的德育工作,形成群体功能,改变过去通常认为的德育工作只是德育处和班主任的事,而科任教师、服务人员只管传授知识和做好一般服务的观念,使人人都担负起育人的责任。 全过程:是指德育要渗透到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全部细微之处,在全部管理过程中养成其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并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要把德育贯穿于管理的全过程,科任教师要把德育渗透到传授知识的全过程,服务人员通过优质服务感染影响每个学生,齐抓共管。 全方位:是指把学校德育工作看成是一个系统工程,动员社会、学校、家庭等力量积极参与并形成教育合力。 “三全”德育制度,重在加强德育的综合性。德育处、团委、班主任是骨干力量;全体教职员工是主体力量;德育活动是重要渠道,各科教学是基本渠道;校内教育与社会、家庭教育互补共进,协调一致。 2、建立全员育人德育导师制。即要求每个教师都做育人导师,每位教师都有负责的学生。为了便于教师教育、管理学生,我校将根据实际情况,每两个教学班为一个教育教学小组,所有任课教师分包两个班的所有学生,依据学生对各科的爱好程度、平时表现、学业成绩,分配所负责的学生。教师要平等对待每个学生,关心爱护每个学生。根据分解重点学生,分散特殊学生,分化有不良行为学生的精神,我校把德育目标和培养学生的任务落实到每位任课教师身上,既教育又管理,既关心又指导,既谈心又家访。这样,既增加了教师对学生的了解机会,又增强了班级管理和思想教育的针对性。班主任和任课教师分工合作,互通信息,有机配合。 为使全员育人工作更具实效,根据德育工作要求和管理学生的需要,每位任课教师要了解所负责学生的情况,定期谈心做思想工作,并与每位受导学生签定协议书,明确双方的责任和义务,认真填写《德育导师工作手册》,对教师所负责学生的人数、学生基本情况、学生情况分析、学生家庭状况、谈话记录、家长情况反馈及针对性教育措施都要有详细记录。这样使每位教师都有更多的机会接触、了解学生,从而为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创造了条件。这不仅将提高了学生综合素质,而且也必将促进教师的师德修养的提高。 3、为了使全员育人更具有可操作性,收到切实的效果,我们将采取了从时间、内容等方面对教师进行量化考核。 时间要求:每位任课教师要求每两周与受导学生进行一次比较深入、细致、有针对性的谈话,平时有机会随时谈,重点放在以下几个时间段:⑴开学初;⑵考试前;⑶考试后;⑷发现有各种情况后。每次谈话要有详细记录,以备与班主任沟通。 内容要求:发现学生有进步时必谈;发现学生有不良表现时必谈;发现学生有思想问题时必谈;发现学生有困惑、困难时必谈;考试前后必谈。要求每位任课教师对所包学生真正体现关心爱护、无微不至。 任课教师与学生谈话要遵循以下原则:一、关心、爱护、沟通、帮助、平等、鼓励。二、表扬要诚恳,应具鼓舞、鼓励、教育作用。三、批评要有针对性,就事论理,以理服人。四、疏导要耐心适度,充满信任和关怀。五、要注重情感激励,加大情感感召力度。 全员育人必须体现激励精神,做到以下几方面:一、对学生充满尊重、充满信任、充满关怀,最大限度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二、以高度的责任感面对学生,以言行的示范性影响学生,注意发现学生的闪光点。三、认真研究学生,抓住特点,及时帮助,点面结合,持之以恒。四、讲师德、做表率,以身作则,全面关心,明确职责,跟踪教育。五、注重引导和启发,旨在教会学生做人,增强学生的判断能力和创新能力。
愿景:希望通过实践全员育人导师制度,促进了学校德育工作的创新与改进:促使全体教师的德育意识增强;人人有责任,事事有人抓,良好的管理氛围形成了;学生与教师的接触多了,沟通多了,关系融洽了;实行了以情感内化为主的管理方法,各项规章制度在学生身上就能够比较自主地落实了;学生中违纪现象必将减少。促使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全员育人能深入人心,化做每一位教师的自觉行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