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教师最常遇到的管理难题是学生不遵守纪律,要解决这一问题,关键要理清学生与纪律间的关系,引导班级全体自主参与,经过公正的程序,共同制定纪律决定并实施,使纪律内化为学生们内心的道德准则,最终信赖他们内心崇高的道德法则与对公共秩序共同的利益的维护达到自律。
关键词:学生;遵守纪律;交互主体性
让你的学生遵守纪律
马丽珍
时常听到一些教师抱怨,现在学生真难管,纪律意识淡薄:如一些同学老是迟到,屡教不改;甚至班主任昨天刚公布的纪律,今天就有人违反;还有一些学生故意违反纪律在同学面前炫耀自己的勇敢;更有甚者违纪了被处罚还敢反抗,顶撞老师,等等。
何以纪律意识淡薄,答案众说纷纭,有的说是社会上不良现象的影响,有的说是家庭教育的失败,也有人说是由于现在有了《未成年保护法》,对犯纪律的学生处罚不够严格,学校太宽容,实际上归纳的这些并不是主要的原因,其中最关键的实际上是忽视了考虑了学生与纪律之间的交互关系。
学生与纪律的交互作用,主要表现为几种,一是纪律的出台,二、是纪律的执行,三是违纪的处罚。其中又以第一点最为重要,下面以“迟到”这个例子谈一谈:
首先,谈谈纪律的出台。
如果老师们问迟到的同学,当他发现自己即将迟到时,他的第一个感觉是什么呢?他这时候最希望出现什么事?许多同学会说,首先想到的是怒气冲天的班主任站在教室门口。最希望在迟到时班主任不在班上。
这样问题就出现了,说明许多学生在谈到纪律时,潜意识里都会预设了一个严厉的管制者——“班主任”(一个制定纪律并执行纪律的强者,套用法律上的话就是“立法”“执法”合一的权力主体),更说明了此班级关于不准迟到这个纪律本身出现了问题,这种纪律出台很可能只是班主任的意愿,(尽管我们知道学生不准迟到是天经地义的)并不是全班同学共同参与自主制订的规则。
于是学生感觉上整天被班主任盯着,潜意识里是“被人管”,是“服从命令”,是被班主任盯着才遵守不迟到的纪律;然而,班主任不是神,不可能每时每刻如影随形地跟着,所以当学生感觉不被老师那双眼睛盯着的时候,就开始松懈,进而迟到。在这种“服从命令”的感觉中,遵守纪律是一种负担,而哪次不守纪律得逞则是一种很愉快的事,因为他感到自己有占便宜的快感,甚至可能激发当事人下一次冒险的欲望。所以,我们工作中会发现下午迟到的人数时常多于早上,原因很简单,早上班主任早读下班,而下午很少,同样也不难理解为什么有些学生迟到了没被老师发现,向其他人炫耀。
反之, “不准迟到”这个纪律如果是由班主任引导班级全体同学自主参与,经过公正的程序,共同制定并决定实施的,就会在全班学生脑海中形成的就是一种需要“尊重公共契约”的潜意识。当他迟到时,他首先想到的就不仅是班主任严厉的目光,而且是全班同学的眼睛,更为重要的是,这种“尊重公共契约”行为将使学生养成“一种叫着‘交互主体性’(黑格尔称之主体间性)的公民品质,即内心中不仅把自己当做主体,而且把另一个可能受自己行为影响的人也当做主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①
再次,谈谈纪律的执行。
纪律如果是经过上述的公平公正程序, “全民”一起制定的,那么这样的纪律的执行难度应该不会太大,并且随着执行时间的延长,学生自我管理,自主管理班级的意识的增强与能力的提高,将出现良性循环。
但如果纪律不是这样产生的呢?如《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某校一日常规》等等,它们是国家意志,学校意志的体现,是社会、国家和学校对我们教育对象的要求。其实也简单,那就让这个纪律按照程序“合法地过”一遍。如何“过”要讲究技巧,教师要起到引导作用,而不包办,通过组织学生开展座谈会,班委组织召开班会,个别谈心,辩论等形式,转化为适合本班实际的班规,内化为同学们内心的道德准则。据报导,郑州某校初一同学“全民公投”,共同制定“班级宪法”,制定了如“牢记父母生日”,“每天说一句赞美同学的话”等朴实无华的班规,毋庸质疑“尊老爱幼”怎比得上“牢记父母生日”更容易理解,“团结同学”怎比得上“每天说一句赞美同学的话”更有人情味,更不要说“不讲小学生钱”这样明确的提案了,十几岁孩子们的是非观和荣辱观往往超过成年人的预期,那么高中生更有此潜力了。可以相信,经过这样的内化,一定可以让如《中学生守则》这样的国家意志更好地得到贯彻,塑造了合格人才。
当然,经过全体制定的纪律的成功实施,不仅需要在班级有威望的班委执行,而且还要动员全体同学共同在监督,这样才能真正让同学们一起来遵守纪律,它不是通过凌驾于学生之上的老师权力、学校的重罚使学生屈服听话,而是诉诸于学生内心崇高的道德法则和对班级体、学校和社会公共秩序共同利益的感觉,因此这样的纪律规则更加有约束力。
其次,关于违纪的处罚。
有了过错,就必须接受处罚,这人类社会的通则。学生的资质有高下之分,习惯也在优劣之分,处罚的过错的学生是必要的。处罚,就是告诉学生:孩子,你做错了事,违反了集体的利益,侵犯了与其他人的共同利益,必须付出代价。没有处罚,就起不到警示作用,起不要惩前毖后的作用,它不是对孩子的宽容,而是纵容。
这样的违纪惩罚不是服从哪个老师的命令,而是学生在公共的感觉中对违纪的估价。
当然惩罚也要注意方法方式,要讲艺术性。据北京晚报报导南京人民中学一班主任汤新业老师用自己独创的弹性管理方法,带出了一个个市级优秀班集体。这种弹性管理方法最大的特点是处罚方式由学生自选。她“处罚”学生的花样特别多,而且特别奏效,违反班规后,同学可自选处罚方式,比如背诵《论语》,为班级倒一周垃圾等。有时,她还会因人而异采取游戏性处罚手段。班上有个男生乱扔废纸团,她就安排这个同学到操场上投篮,发现个别不自觉的同学,她会配合别的方法,比如“激将法”、“缓兵计”,花样不断翻新。她说,处罚学生不能让学生有抵触情绪,同学们在游戏中不知不觉就接受了教育,改正了缺点。因此,很多同学既怕她又敬她。
综上所述,想让学生遵守纪律,教师最关键的是要理顺学生与纪律的关系,牢记“良好的规则与规则意识的建立,必须源于公民平等自由的参与,而不是强者的逻辑弱者的服从”②。我们要给学生充分的自由,采取座谈会,征求意见信和开辟网站论坛等多种形式与鼓励他们参与班级、甚至校规的制定,使冰冷的纪律内化为学生的内心道德准则,让每一位成员意识到自己与其他同学之间的“共同遵守契约”的关系,并发动学生共同管理,互相监督、互相帮助。可以预见,随着教师管理水平的提高,学生素质的增强,自律意识的不断强化,班级不遵守纪律的现象将会越来越少。
参考书目
[1]、万玮,班主任兵法[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2]、①②曹林,不守规则怎么就成了中国人的共性[j],中国青年报,第12151期,第2版,
[3]、张书亮, 学生自选处罚方式[EB/OL],京报网 www.bjd.com.cn:2006-09-18 http://epaper.bjd.com.cn/wb/20060918/200609/t20060918_89708.ht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