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学生德育量化管理
福建师大文博附中 马耀新
摘 要:《白豪子兵》:“良将用兵,若良医疗病,病万变药亦万变。自古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在班级管理工作中,必须先根据学校的特点制定出完善、灵活、具有战略意义的班级管理制度,是班级管理的前提和基础。
德育量化管理,就是对班级的各项活动如纪律、学习、出勤、生活、卫生、个人形象等方面,用数据记录和分析的方式进行计划、组织、管理、评价和控制的过程。
关键词:量化 德育 感恩
引 言:在我还没有当班主任的时候,我就一直思考能否制订一套完整班级量化管理制度,形成一个可以量化的评价标准和价值尺度,既能够对学生的学习成绩进行量化,也能够对学生的德育等级进行量化,同时对学生多方面的表现进行综合量化;既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能够最大限度的规范学生的行为,于是我制定出了《德育量化标准》。当时实行一段时间,对部分同学起到了积极作用,有些效果,班级的一些常规要求都量化要求以后,负面作用也将日益凸现,这就像成绩的比拼一样,会打击一部分人。于是,在当班主任的过程中,通过不断的改进和完善,形成了现在的《德育量化标准》。我在班级管理工作中通过实施《德育量化标准》,取得了初步的成效,希望能和大家一起商榷。
一、围绕班训,制定《标准》
要制定一套规章制度,必须有一个正确的指导思想,才能够保证制度规章能够顺利执行,即所谓“师出有名,战无不胜”,对学生的管理,我的整个指导思想就是“替别人着想,对一切感恩”,并且以此作为我的班训!
进入文博以来,有感于“百年名校”的办学目标,更有感于文博各项完善的规章制度,作为成长中的百年名校。我们不仅要求优秀,更要追求卓越!如何制定一套具有文博特色的班级管理制度来端正学生学习态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个人修养,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成了我工作的重中之重。班级管理必须有一个符合自己班级的主题思想,必须有一套合情、合理、合法又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尽管学校有现成的规章制度,但对于自己班级来说,有些制度执行起来又显得有些空泛无力。为此我通过自己的经验与班委会的探讨,根据学校对班级管理的要求、目标以及围绕“替别人着想,对一切感恩”和实际情况,制定出围绕班训“替别人着想,对一切感恩”的班级《德育量化标准》。然后组织班干部和学生代表进行讨论后列出相对应的量化统计项目(加分48项,扣分48项)、要求和评价细则。
二、欲治兵者,必先选将
有人说:世界上最好的团队是军队,没有血性的人不配作军人,一支部队通常有三类人组成:帅——宏观战略的眼光去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将——善于带兵拼杀,独当一面;兵——服从命令,俗话说千军易得,一将难求,千才易得,全才难求;欲治兵者,必先选将,完成任务熟识韬略者,让他运筹帷幄,勇猛无畏者,让他持刀杀敌。
与以往相比,现今班主任的角色更复杂,责任更为重大,有效的班级管理者必须拥有远大的目光和开阔的胸怀,同样也必须具有创新思维的能力。班级管理必须有选好具有创新思维和执行力强的“将领”。我的人才战略是“欲治兵者,必先选将”。
在执行量化管理的初期,我成立了班级德育领导小组负责执行量化管理。班长、团支部书记、值日班委为德育委员,这样,班级管理团队中高层干部组成了执行小组,可以说是一支富有战斗力的队伍,在挑选组长的过程中,组长由在班级有号召力、领导力,人缘好并且执行力强的学生担任,负责组织、管理和控制《德育量化标准》执行的整个过程。必须要保证他(她)能够团结各位德育委员把《德育量化标准》执行不折不扣地下去,又能够在执行过程中及时发现解决问题,并且还要具有创造性,还要保证能够与班级的每一位同学打成一片,可以说对组长的情商要求非常高,条件近乎苛刻。换句话说,《德育量化标准》能否顺利执行,与“将”关系非常密切,经过考察,我选我的课代表做了组长。事实证明:我的选择是对的。可以说,我制定的《德育量化标准》之所以能够顺利执行,德育分深入人心,并且能够成为同学们的行为准则和自我量化准则,组长的功劳非常大,这里我就不一一赘述。
三、一分制度,九分执行
在执行《德育量化标准》的过程中,值日班委把每天每人的德育分加扣情况登记在《班务日志》上,值日班委负责当天的分数统计,并如实在《班务日志》上填写当天的加扣分情况,并将每人的统计结果于第二天早自习结束时,上午第一节课前填好《德育成绩表》;交团支部书记(班长)审核签名,一经核分签字,分数不允许再更改。班主任对统计的数据做到每天一查看,每周一小结,每月一总结。通过数据分析,及时了解情况,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每位学生的基础分是2分/天,当天班级没有被扣分,基础分变为4分/天,对为班集体做出贡献、成绩特别突出和获得各种奖励的学生,并给予适当的表扬和奖励,采用加分制,上不封顶。为了调动学生对德育分的积极性,并且规定,统计结果与每学期(学年)德育等级挂钩:
1、学期(学年)德育总分前十名,若在本学期(学年)无重大违纪行为或不良习惯屡教不改,操行等级无条件地评为“优秀”;
2、学期(学年)德育总分倒数前三名,若在本学期(学年)学习、工作、思想行为上没有突出表现,操行等级无条件地评为“尚待改进”;
3、学期(学年)德育总分在前十名和倒数前三名之间的,若在本学期(学年)无重大违纪行为或不良习惯屡教不改;在学习、工作、思想行为上没有突出表现,操行等级都评为“合格”。
4、班级各级优秀的评选,只有德育分进过前5名的才有候选资格!
以此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的观念。
这样,配合量化管理,《班务日志》和《德育成绩表》就成了班级学生管理的资料库。你可以拿它跟学生、家长谈话,很有说服力;你也可以拿它进一步制定新的措施,很有针对性;你还可以拿它来评定各类优秀学生,将更加客观、公正。
四、大框架,大尺度
评价是一把双刃剑,它有积极的一面,又有它消极的一面。德育加减分的特点主要优点在于:1、德育成绩的结果比较客观。它使评语鉴定法的“软”评判变成了“硬”评分。2、能比较灵敏地反映学生在品行上的变化,并且使测评的发展性功能得到实现。3、德育成绩能够使德育管理及品德测评综合为一体,相互促进。
德育成绩的不足之处主要体现在:1、有的老师把德育分作为一把尚方宝剑。谁的行为合乎自己的要求就多给点分,否则多扣分。2、品德测评只是德育过程中的一环,实行德育分只是德育工作中的一种辅助手段,绝不能代替对学生进行深入细致的思想教育。3、孤立地或过分地使用德育成绩,很可能刺激学生片面去追求分数,弄虚作假,出现高行为分数、低思想动机的反差现象。
对于学校的每一重大集体活动,都有他的独特教育意义(在我的另外一篇论文《浅谈集体活动对学生的影响》中有专门的论述),如果班主任善于把握机会,能够因势利导,就能够使班集体升华成“上下一心,将士用命”的强势团队。例如:学校的篮球赛、运动会等,但这些活动很难有一个一劳永逸的量化标准。因此,在学校每次活动之前,组长都会征求同学们的意见,这次活动该如何加分:从开始组织到活动结束,每一步的加分标准,都围绕《德育量化标准》,制定出相应的标准。例如:篮球比赛,初赛、复赛,参赛队员每人均按实际得分加德育分,啦啦队每人加10分;进入决赛,拿到冠军,参赛队员每人均按实际得分双倍加德育分,啦啦队每人加20分。在学校宣布了我们得到冠军之后,又根据“被校级领导(校长)表扬加8分;中层领导(段长)表扬加4分;学校竞赛获奖加12分;学校、年段、班级重大活动有功人员加分以5分起”等等,全班每人大约又要加30~60分。集体加分时,活动组织者3倍加分。一次大的活动下来班级每人都至少要加60分。如果不参加班级活动,就会出现因为一次活动导致德育成绩的差距拉大。这样,班上每一个同学为了班集体,也为了自己的德育分,都积极参加各种活动,每一次活动下来,班级的团队精神、集体荣誉感、学习氛围、执行力都空前高涨。
五、不变应万变
现代管理学家弗里蒙特·H·卡斯特指出:“管理的特点就是变革——迅速的、不断的、根本的变革。惟一不变的事就是变革。”
任何一项制度,制定时不管考虑的多么完善,它总有漏洞和不足之处。《德育量化标准》也是一样,它的“新鲜期”一过,就会出现学生对德育分兴趣降低,执行不力的情况。这时,组长的作用就体现出来了,通过分析执行中遇到的问题、负面影响等,与班主任进行沟通,及时调整不尽合理的标准,调整执行思路;与值日班委进行沟通,及时解决执行中遇到的问题,制定执行策略;与同学进行沟通,及时清理执行障碍。
在执行德育量化标准的过程中,必须灵活运用多种手段,多角度、全方位的去实施,不能够把规定执行的过于呆板,要把死的规定用成活的行为准则。例如:规定男生三周没有剪头发,德育分每天扣5分:由于同学们都是住校的,有的同学头发本来就长得慢,回家的确忘了,进校后才想起来,但来不及了,请假出去很不方便,一周下来,德育分就要扣30分,他就很可能出现负分,一出现负分就会严重打击他的积极性,怎么办?变通之法:让班委给他创造参加集体活动、做卫生等各种加分机会,确保他本周的分数不会太低。
六、“管”是为了“不管”
实践证明,实行班级德育量化管理:一、有利于班级各种管理信息在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及时反馈、多向互动和透明公开,在全班形成了一个快速高效的教育、监督、管理网络体系和全反馈系统。二、有利于帮助学生自觉矫正自己的思想行为,有了自我教育的机会和空间,增加了自律性。三、有利于形成和谐的师生关系,从而避免班主任与学生之间的许多无谓冲突。四、有利于逐步提高学生自我教育、自主管理、自我完善的能力,使班级管理从“管”走向“不管”。
21世纪的学生管理工作要立足于先进的管理体制,科学的管理方法,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作为班主任的我们只有始终坚持这样的工作目标:用我们的平凡工作,为社会输送优秀的人才,用我们优良的服务去赢得社会的信誉,用我们的爱心去温暖学生的心灵,我们才能无愧于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