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摸孩子心灵的脉搏
——浅谈师生的交流与沟通(陆耀星)
本人本学期可以说是第一次正式接触导师制,恕在下浅溥,所以今天在这里的发言,实在是不敢当,因为我也是摸着石头过河,况且本学期的导师工作的确做的不怎样,纯属借这个平台谈谈与孩子交流与沟通中的最深切一点点体会,请同胞们谅解她的支离破碎,其实更是借机来向诸位同仁学习的。
首先谈谈,我作为导师的重要心态之一:
感受孩子的纯真童心,交流在无障碍通道中进行,走进孩子的心灵,教育就能如丁香般悄悄绽放。
论据一: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就是心理素质的教育、引导、提高,因为人的一切活动都是受心理支配的。
论据二:古代战术中有“攻心为上”的策略,其实就是这样,攻一城池而不能得人心,一城有何用?
论据三: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要进入童年这个神秘之宫的门,就必须在某种程度上变成个孩子。只有在这种情况下,孩子们才不会把您当成一个偶然闯入他们那个童话世界大门的人,当成一个守卫这个世界里面发生的一切都无动于衷的看守人。”
论据四:苏霍姆林斯基在《关于教育伦理学的一封信》中说道,教育是人和人心灵上最微妙的互相接触。
唯有交流才能唤起内心的认同,唯有沟通才能引发学生人格的转变。心灵的沟通是师生交流的最美方式。
以下为一些我的具体的做法:
一、 让孩子愿意走进你
做为我们这些科任老师说起来真的惭愧,与伟大的班主任们相比较在与孩子们的交流沟通上,不管是时间还是精力上都是无法比拟的。
但我们也有一块很好的且必须守住的阵地那就是我们的课堂。
对初一的起始年段及不是班主任的我们而言,人际关系形成开始及发展最主要的都是在课堂,学生也就是在课堂上认识我们的。课堂教学形式和效果直接影响到课堂人际关系的形成。在课堂活跃双向沟通的情况下,师生都会感到心情舒畅,畅所欲言,学生会感到自己与老师平等。平等的感觉是亲密、良好人际关系形成的基础,而满堂灌,单一的教学形式,生硬的教学方法,会使学生感到压抑,心情不舒畅,学习成了被动的接受,而不是积极的探取。使学生和老师总是隔了一层,那么课堂人际关系就成了一种应付的关系,靠外在的力量来约束和调节,缺乏内在的基础。
所以认真对待每一堂课,做好周密有效的设计,通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情感体验,改进教学活动,使教学过程充满情趣和活力。利用课堂,表现特色,就会创造出良好的晕轮效应。而这种效应往往是在悄悄地却又强有力地影响着学生对老师的知觉和评价,所以利用课堂这个阵地,让学生觉得我们是有水平、有知识、有能力的好教师,并自觉主动地走进你。
记得第一次与初一(1)班的曹某交谈明确我们间的导师的关系时,他的表现出的是一种喜悦,我想在此前我并没有特别地关注过他,这应该主要得益于我的课堂。
而另一个孩子,恰恰相反,他非常戒备,非常紧张,所以我光光跟他谈,我想成为他的导师就说了三遍,他才明白,当然可能我的表达不够好,但他的紧张也可能影响了他的理解能力。所以只有“课堂”这一点一定是不够的,单独的交流沟通肯定也很重要。
此时我很明白,这两个孩子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在学习上习惯不好,基础较差,有很大的学习困难,学习上十分自卑,缺乏信心,进入也影响了他们其他方面的发展,如曹在人际关系的处理能力上相对较弱,而张则非常内向,默默无闻。
所以我想,以我的学科做为切入点,让他们体会到一些学习的自信,培养兴趣,品尝成功,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是我最容易做到,也可能是比较有效果的。
接着我就与他们共同探讨,学习思品的方法,常发生在福州的新闻、国内外新闻等话题,几次之后,我发现在课堂上,极端内向张居然第一次举起了他的小手,我欣喜若狂,马上给了他这个发言的机会,虽然质量不是很好,但基本表达到位,当然一番肯定必不可少。在课后又及时给他再次鼓劲,提出更高的具体要求,反反复复,很让人欣慰的是现在在我的课堂上常常能看到他的可爱的小手了,而且言语慢慢更加有广度和深度,我相信在期末的考试中一定不会太让我失望。还很想,下一步能否融会贯通地让这种方法产生晕轮效应,辐射到其他的科目。
当然因导师和学生的特殊关系,既是师生,又是朋友,这种亦师亦友的身份很能让学生接受,使师生关系融洽,感情浓厚。甚至有时学生和导师在心理上较之班主任更能建立良好的关系。“亲其师,信其道”,学生和导师除了探讨学习方面的问题外,涉及的话题更广泛,更私密。流行、追星、情感、家庭等,他们都愿意和导师谈论,向导师倾诉心底的苦恼和喜悦,甚至是较敏感的早恋问题,他们也会谈起。
以下是在单独的交流过程中,我的一些体会:
二、 用心倾听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咨询专家高顿认为:接受他人是培育良好关系的重要因素。接受令孩子深思,敞露自己的情感;不接受则使儿童焦虑不安,导致反抗致使交流滞塞、终止。
不是只有当学生犯错时才有必要找来谈谈,这样的交流不可能是平等的。每个孩子都应当有机会和老师真诚相对,这才是良好沟通的前提,只有把学生的心灵之门开启,才能进入。与学生处于平等地位上的交流,是沟通师生感情、加深相互理解、增进师生情谊的好方法。有时候我们并不需要去长篇大论地说教,只要有足够的耐心去倾听,为学生提供一个宣泄内心苦闷和烦恼的机会。
在听的时候,不加评判,表示理解的听,在孩子的心目中可能是你送给他的最好礼物。在听的过程中,对学生的情感做出反应,用自己的话对学生表达的意思进行复述,常用“你觉得……”、“你认为……”这样的句式,如果正确师生沟通得以继续;如果不正确,学生会主动更正,保证沟通的顺畅。
而往往很多时候我们不能完整听完他们的话就急于做出评价或提出建议,这反而会成为沟通的障碍,会让孩子们觉得我们并不能很好地理解他们,使他们将心门关上。
此外,我们在倾听时还需注意以下几点:
1、把握时机;
2、对事不对人;(少每次老爱数落他们的老状况,不能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他们。)
3、要有耐心;
4、尊重学生隐私;
三、用爱浇灌
高尔基曾说:谁爱孩子,孩子就爱她。更多地倾注关心、尊重、理解、宽容和信任,用自己的爱去唤起学生的爱,用自己的心灵培养学生的心灵。
朱永新教授也说:“理想的德育,应该重视心灵的沟通,建立起温馨的对话场景。”让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他们欢迎没有教育痕迹的交流,欢迎没有心理距离的对话,欢迎促膝谈心的气氛。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是啊,教育无小事,在教育学生的时候,空洞的说教显然已显得苍白无力,只有帮助学生养成一种自我教育的习惯,才能引起他们内心强烈的震撼,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所以倾听之后,与孩子一起冷静分析问题的所在,一起找寻解决问题的突破口,共商解决大计,必要时能以自己成长的经历和体验,用一些经典的历史、名人事例,为学生现身说法,收效往往大于过于理性化的开导。最好也能引导并让他自觉给出解决方案,这样他就可以特别容易执行,因为这是他自已意识到的,而不是我们强加给他的。
以下还有几个有时,可供参考:
有时我们不需要太快给学生答案和意见,主要的是给他一个舒解的机会,因为学生的成长是需要时间和空间的自由度的。
有时面对突如其来的问题,我们不一定就能当场解决,这没有关系,不防让双方都用多一点点的时间各自想办法,再约定下次的交流,以达最好、最有效的方式解决问题。
希望在爱的阳光的沐浴下,追求与孩子们的无间、零距离的交流与沟通,能让我们真正触摸到他们心灵的脉搏。与他们共同成长,超越自我。
谢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