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教师师德的一些思考
著名的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是教师师德最崇高的境界。 但是,现实中,真正具备这种品质的教师毕竟只是凤毛麟角。 几曾何时,不思上进、材料造假、排挤异己等“非道德”做法在教育界也猖獗起来。教师在“非道德”行为面前,疲于奔命……当一种正确的政策被图解成虚伪的口号甚至成为权力的帮凶时,师德的考核就会失去原有的价值,还会产生负面影响。 其实,师德问题是一个既古老又时新的话题。说它古老,自从有了教师这一职业,人们就在心目中对教师有客观的要求:德高为范、身正为师。说它时新,因为当今社会对教师的“师德”较之过去更为关注……事实上,大部分教师的师德不如“教育少数精英”人物那么高尚,也不似媒体披露的“问题”老师那般师德低劣。受着世俗观念的冲击,教师也斤斤计较也勾心斗角也拉帮结派,生存的压力,心理的失衡,繁忙的工作……也可以影响老师的情绪,使师德处于“下滑”的境地! 历来,师德教育定位过高:好象老师就意味着“为人师表”、“无私奉献”……很多时候,这只是被拔高的理想期待。(如果果真如此,也没有必要隔三岔五强调狠抓“师德”教育了。)作为教师,应该自觉遵守职业道德的底线,自觉纠正自己日常教育教学行为中的偏差,提升自己的师德素养。当然,管理教师的领导也应该本着“治病救人”的心态,沟通老师的思想,转变虚浮的作风,倾听老师的心声……这样,也会促进师德师风的好转。 的确,教育是一种特殊的的行业。教师需要每天同活生生的教育对象----学生打交道,这就需要教师有“教书育人”的职业功能。但是,长期以来,很多老师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中形成了功利思想,对学生只重视文化知识的灌输,忽视对个体生命人格的尊重。其实,真正的教育应该不仅重视文化的学习,更应该关注孩子善良心灵的塑造。而且,目前学校的管理者只以成绩的好坏作为考核老师的主要指标,也导致老师“师道尊严”陈旧观念的恶性膨胀,骨子里滋生出“严师出高徒”、“不打不成才”的意识……凡是听老师话的,就是好学生;否则,老师用过激手段,轻则辱骂,重则虐待体罚……于是,“师德”成了教育界最引人注目的不和谐的音符! 尽管,老师被称为“太阳底下最崇高的事业”。但,实际上,老师的待遇并没有得到根本的提高,与自己的付出还不匹配……面对应试教育的强大竞争和来自身边的有形和无形的生存压力,教师容易产生出失落感和压抑感,当这种不健康的心理得不到有效疏通的时候,教师容易失控,火气十足,做出出格的事情来,整治学生……“育人”自然成了笑谈。 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行,提升教师师德的重要性和迫切性越来越为社会所关注。笔者以为提升教师师德应该注重实效,应该理论联系实际,强调“反思”和“内化”,抓好以下举措: 1、以教师职业规范要求来反省自己的日常行为,学会自控。老师是人不是神,不免在平时的工作中产生教育“过失”,教师只有在不断的“反思”中总结利弊得失,学会关爱,平等与学生沟通……才会提高自己的“师德”素养,给学生积极的影响。 2、完善自己的人格,以身作则,将“育人”与“育己”彼此融合。一个老师,无论他的言辞多优美,如果他不能言行一致、光明磊落,他必然受到人们的鄙视。他虚伪的说教也就会受到人们(有时甚至是学生)的质疑,因此教师只有注重“修养”自己,才会真正成为学生的榜样。
德在行动中 德在心灵上
行动:师德建设,从身做起,以身作则,带动全校教师,践行师德,树全德。
思想:师德建设,从心做起,净化心灵,提升师德境界,铸就师魂,立大德。
建议:师德建设,应溶入在教育教学生活中;让师德建设落在细处,贴切生活。
工作:师德建设,本是教师培训的重点内容;让师德建设通过培训,逐见成效。
2005年的8月,天气凉爽,空气清新,没有往年的炎热,也没有了沉闷的气息。它适宜我们学习、适宜我们思考。正是在这个时候,以“践行师德,铸就师魂”为主题的师德建设论坛校长专场开始了,在教育局的统一组织下,校长们认真听取了省级教授的专题讲座,经过对“和谐社会与师德建设”的学习讨论,各自就自己和所在学校的情况进行分析,发表自己的见解。下面四个方面的思考,是我的见解,与大家共勉。
一、 行动:师德建设,从身做起,以身作则,带动全校教师,践行师德,树全德。
最近,读了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博士生导师林崇德的一句话“培养值得自己崇拜的学生”,我想起在高中教学的那段时期的生活,我也曾对学生说过一句类似的话:如果经过三年,你们还没有人超过我,那我就是一个不合格的教师,就表示我没有尽力,没有付出我的所有。这里面反映我的思想,我的准则,我的行为。我把对师德的认识,通过这样一句话向学生表达,同时也鼓励所有学生和我一起,努力达到那样一个境界。
培养值得自己崇拜的学生,培养超越自己的学生。这在众多的师徒关系中,是很少有的,只有师者具备崇高的思想,具备朴实的行为,具备关爱自己徒弟的心,才能实现这样的目标。
当前,师德建设这项工作,再一次提到一个相当重要的高度,而我已经从一名普通教师变成一名学校的领导者。这更加要求我以自身的师德形象影响周边的教师,带动他们一起认识新时期师德的标准,在原有的师德内容上补充、完善,让我们的行为更加符合时代的要求,更加适宜现代学生的成长。
教育是构建人之灵魂的工作,是美好的、至高的生活。在教育生活中,我们应当是诗人,要用行动的诗句讴歌我们的职业和自然的和谐;我们应当是学者,能用深邃的思想展示人类的价值和科学的奥秘;我们应当是歌手,能用深情的歌词歌咏我们的岗位和学生的明天。我们是教师,我们要采撷如花的词汇,构筑美好的诗篇;我们要用深深的思索,推演奥秘的哲理;我们要用共同的语言,述说美丽的生活;我们要……,这一切都是德的内涵,这一切都是为了学生的明天,也正是为了他们,要热爱教师职业,要热爱我们的工作岗位。
师德建设,重在思想,表在行动。我们应当不断加强学习,提升自我,完善自我。社会在发展,知识在更新,知识容量在扩大。只有不断学习,才能够不断充实自己,才能不断扩充道德内容、规范道德行为,才能不断吸收新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教育模式、教育方法和教育途径。学校教育虽说由师生两个主体共同完成,但关键还是在于教师。教师的主导、导向作用是十分重要的,教师的教育直接影响学生所学知识的程度,更影响到学生的道德观、人生观。
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多重的,教师德育内涵的寡劣,会对学生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因此,要注重扩充教师德育内容,从各个层面,各个方向树立德育理念,用全面培养学生的思想去完善师德建设。
二、思想:师德建设,从心做起,净化心灵,提升师德境界,铸就师魂,立大德。
德来自教化,德由心生,师德建设应当常驻于教师心中,从心做起,通过学习,净化心灵,通过内练,提升境界,铸就师魂,树立心中大德,树立教育大德。
江苏金坛市的小学教师殷雪梅用她的生命诠释了师德的内涵。面对飞驰而来的汽车,殷老师张开双臂,用自己的身体挡住了汽车,救下了6个孩子,自己却被汽车撞出25米远,最终与世长辞。殷雪梅的举动感动了千千万万的人,在她出殡的那一天,有10万余人赶来为她送行。在生与死的选择瞬间,她选择了用自己的死,保护了学生的生,这就是“个人大德”的体现。
上海交通大学讲师晏才宏去世3天内,校园出现了千余篇学生的悼念文章。因患肺癌刚刚过世的晏才宏老师,把毕生的时间都交给了学生,交给了课堂。据了解,晏老师的电路课场场爆满,在学生网上评教活动中,以罕见的满分居全校之首,被学生称为“魔电”。很多学生称晏才宏为“我碰到过的最好的老师”,多位老师坦陈 “我教课比晏老师还差很远。”晏老师的去世之所以会在大学校园里引起如此大的反响,就因为他一生兢兢业业地致力于讲课、教书,淡薄名利,从来不去关心职称之类的虚名。如果不是对学生有着发自心底的爱,晏才宏不会如此“痴迷”于教学,以至于没有时间写论文而忽略了职称,不会在新房里专门辟出“答疑房”为学生们服务,学生们不会对他的离去如此依依不舍,也不会在他去世后自发地筹资为他出版纪念文集,发表上千篇悼念文章。他的高尚师德体现在平日里的时时刻刻,也体现在进入病房前后对课堂的依依不舍,希望能再给学生多上一堂课,他的师德渗透于教学的每一个环节,这就是教育的大德。
两位教师用生命绽放了极为可贵的师德之花,得到了大家的崇敬。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的道德理念,但是师德的宗旨应当是“心中有学生”。在我们心中要有学生,要充分认识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每位教师要重视感情上的熏陶。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特别注意与学生心灵的沟通,自觉地把培养美好感情作为教育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和目标。情是师生交流的纽带。借用杜甫诗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教师应当把春雨滋润万物的特点,作为教师培养学生的感情特点。
师应该是有魂的,立德也就是在造就魂。长青,是为师魂;爱生,也可谓师魂。师魂如青松翠柏,经霜愈茂;它的生命如巍巍高山、滚滚江水一样持久,深广而无坚不摧,在蓝天烈日的沐浴下,永葆活力,它又如方竹,气节傲然,寒中飘香;师魂犹如细雨,潜入心中,润“物”于无声,“物”茂且德重。 [注:“物”――代表教师自己,代表学生。]
三、建议:师德建设,应溶入在教育教学生活中,让师德建设落在细处,贴切生活。
德源自生活,规范生活,师德建设应当从生活细处做起,应当贴近师生的生活,让它既能规范教师行为,提高思想境界,又能让学生在生活中感受道德的力量和美丽。教育教学过程是师生的共同生活,教师是教育过程中的主导力量。教师道德品质不仅是教师自身的行为规范,而且还是作用于学生的教育手段。其高尚与否,关系到学生是否能够健康的成长。
教师职业的最大特点是培养、影响学生,教师自己的道德品质将直接影响下一代的成长。在教育活动过程中,教师既要把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传授给学生,又要用自己的高尚人格影响学生、感化学生,使学生的身心健康地成长发展。因而教师必须要有高尚的思想境界,纯洁美好的心灵。在工作中,教师要知足乐教,甘于奉献,要受得住挫折,经得起诱惑,用陶行知所说的“捧得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去勉励自己,将自己的所有精力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教学生活中去。 教师对学生要有一颗慈母般的爱心。教师对学生慈母般的爱心应来自对教育事业的无限忠诚,来自于对教师道德的深刻理解和情感抒发。教师的母爱精神具有巨大的感召作用和教化力量,她能彻底地化解学生的逆反心理和对抗情绪,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如像母亲一样,无微不至地关心学生,帮助学生,对差生不嫌弃,不歧视,给他们多一点爱,就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使其在学习上有无穷的力量源泉。 教师要不断更新充实自己的学识。博学多才对一位教师来说当然很重要。因为我们是直接面对学生的教育者,学生什么问题都会提出来,而且往往“打破沙锅问到底”。没有广博的知识,就不能很好地解学生之“惑”,传为人之“道”。教师要让自己肚里的“墨水”变成活水,变成在“五彩之水”,能源源不断为学生绘出美丽的生活。
四、工作:师德建设,本是教师培训的重点内容,让师德建设通过培训,逐见成效。
教师培训内容,细而广泛。但是师德建设的内容应当是培训的重点内容,因为它可以溶入每一个学科,每一个教学环节,每一刻师生生活。因此,我们要重点研究师德建设的内容,用师德建设指导培训工作,把师德建设贯穿于整个培训过程,让师德建设内容通过引领式培训、相互研讨培训、自我培训来浸润每个教师的心灵,共同培育和谐教育。
最后,让我们再一次铭记,立德从生活做起,从教育工作做起,建立良好的师德,就能创造师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