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探索

从心出发才能到心的深处----邱瑜
作者:邱瑜    德育处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5093    更新时间:2007-5-17

从心出发才能到心的深处

                        福建师大文博附中 邱瑜

 

我国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有一句话特别震撼我的心灵:“要想完成教育使命,用什么计划方法都是次要的,那超过一切的条件是同志们肯不肯把整个的心献给人民和儿童。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的深处。”读着这段话,我想到了我们面临的各种教育改革。说到新课程改革,我们关注更多的往往是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设备、考试制度等等。这些当然是必要的,但我认为,教育绝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事,它更是一种充满真情的活动,是充分体现教育者爱心与童心的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离开了情感,一切教育都无从谈起。”

首先,要真正尊重学生的人格。

现代教育的民主性原则要求教师尊重学生,在人格上把自己放在与学生平等的位置上。这些似乎不用再提,相信这些是大家的共识,可在现实中,我们往往会有很多的失误。常见迎面而来的学生热情的打招呼“老师好!”可两个老师正热烈的讨论自己的问题,未及回答也就擦肩而过了,学生脸上的热情凝成了尴尬。类似的还有,教师在完成某个教学任务时,需要一个或几个学生来协助,事后一声“你可以走了”了事。其实倘若协助者换成是同事或其他同辈,我们一定会道一声谢,但面对自己的学生往往就忽略了这一起码的礼节。难道学生就不值得尊重吗?如果我们能说声“谢谢”,那位学生一定会因为自己帮助了老师而感到莫大的骄傲,倘若我们再借此机会对该生鼓励一番,他将是多么欣喜!也许会因此更加信任这位老师,从而对其任教的学科更加投入的学习,甚至因此确定他的人生道路。为了给孩子塑造一个健全的人格,教师应真正尊重学生,以礼回报学生对自己的支持和敬意,适时对学生说一声“谢谢”。

再如,教师在检查学生是否按时交作业时就可以有两种截然不同的做法。以前检查作业时,我是要求未完成作业的学生“站起来”,于是没完成作业的三三两两低着头站了起来,课堂气氛骤然沉闷;一天,我要求完成作业的同学对我“笑一笑”,这时教室里是一张张笑脸,课堂气氛十分轻松愉快。同是检查学生作业,一个是“站起来”,一个是“笑一笑”,效果迥然不同。“站起来”有着强烈的贬抑色彩,是变相的体罚,不利于创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心理学告诉我们,教师在培养学生情感时,必须重视情感的创造。学生没完成作业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的是特殊情况造成的,教师检查作业时,他们心理上已经够紧张了,“站起来”则更加重了他们的心理负荷,难怪“低着头”。无庸讳言,教学中“站起来”又岂止是作业检查?题做错了的“站起来”,考试不及格的“站起来”……

“站起来”成了少数老师教育教学的“法宝”。殊不知,多少学生的自尊心、上进心在“站起来中被泯灭了。与之相反,“笑一笑 ”包含嘉许之意,是一种鼓励 进取的教学手段,表扬了先进,又保护了后进的自尊心,并使之在教师的殷切期望下自觉向先进看齐。著名教育家爱默生说“教育成功的秘密在于尊重学生。”“站起来”是惩罚,“笑一笑”是尊重,愿我们每一个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时时注意尊重学生。

其次,要理解学生的心灵。

陶行知先生多次告诫教育者:“我们必须会变小孩子,才配做小孩子的先生。”

所谓“会变小孩子”,我的理解是教师要尽量使自己具备“学生的心灵”,用“学生的大脑”去思考,用“学生的眼光”去看待,用“学生的情感”去体验,用“学生的兴趣”去爱好!对此先生还有一段十分感人的话:“你不可轻视小孩子的情感,他给你一块糖吃,是有汽车大王捐助一万万元的慷慨;他做了一只纸鸢飞不上天去,是有齐柏林飞船造不成一样的踌躇;他失手打破一个泥娃娃,是有一个寡妇死了独生子那么悲哀; 没有打着他所讨厌的人,便好象是罗斯福讨不着机会带兵去打德国一般的怄气;他受了你盛怒之下的鞭挞,连在梦里也觉得有法国革命模样的恐怖;他写字想得双圈没得着,仿佛是候选总统落选一样的失意;他想你抱他一会儿而你偏去抱了别的孩子,好比一个爱人被夺取一般的伤心。”

一个伟大的教育者,对儿童的心灵世界竟有如此细腻的感受和深刻的理解,我们只能说陶行知先生有一颗真诚博大的爱心,同时又有一颗纯洁无暇的童心!教育者有这样的童心不正是我们今天教育改革所必不可少的“精神软件”吗?针对那些无视学生创造力甚至用粗暴手段压制学生创造力的教师,他还这样愤慨的抨击道:“你这糊涂的先生!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你别忙着把他们赶跑。你可要等到坐火轮、点电灯、学微积分,才认得他们是你当年的学生?”

这些充满感情的话,仿佛就是针对今天我们的一些教育现实所说,因而今天听起来,我们还觉得那么振聋发聩。这究竟是先生的教育思想具有深远的历史穿透力,还是中国教育改革的步履太缓慢太沉重了些?

再次,要宽容学生的过错。

理解他人,宽容他人,与人和睦相处是处理人际关系的一条重要原则,在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这条原则同样适用。宽容是一种积极的有效的高层次的教育态度,他要求教师要具备高尚的师德修养,虚怀若谷,淡薄名利,心里要容得下每一位学生,在学生出现过错时,应循循善诱,切忌与学生计较。当自己的情绪激动时一定要克制,不要冲动,待情绪稳定时再处理,千万不要跟学生“过不去”,因为他们是学生。

开学初,班里转来一个的学生,一来就显得特殊,上课睡觉、讲话,早操站着发呆,作业爱交不交……提醒了他几次,效果不大。一次班级考评两操一项又被扣0.2分,一个同学忍不住说:“都是某某,如果没有他就不会被扣分了!”他听了却嘻笑依然。我非常生气,就叫他到办公室,走在路上,我渐渐冷静了,我把他臭骂一顿解解气有用吗?他肯定不缺骂。我梳理了一下自己的情绪,到办公室,我请他坐下,问了一下他在原学校的情况,他也坦诚的说是因为自己表现不好才转学的。我肯定了他从头再来的勇气,又再问了他的理想,他说从没想过。我就让他想想自己30岁时应该是什么样的,他说要有一份体面的工作,我表示肯定,因为我认为他很优秀,到30岁时会有一番事业的,他似乎有一点意外;我又再问他25岁时应当是怎样的,他说那大概是研究生毕业,那18呢,15呢,一步步引导他思考现在应该干什么,他似有所悟。以后的日子他变了很多,上课不专心时,我一看他,他立即坐端正了,小测连着几次都拿100,他在QQ日记里炫了自己的100分,我也给他留言表示庆贺。有一次班级窗外雨披的卫生被批评,我到班级里批评了同学,并叫班长在窗内尽力打扫,下午我发现雨披上的卫生特别干净,就表扬了班长,班长说是这位同学爬出去扫干净的,我很意外,但更多的是惊喜,虽然我轻轻责备了他不注意安全。他的转变,使我更明白宽容正是对学生爱心的体现。

第四,要在批评学生的同时以良性刺激。

在教育实践中我们常看到,有些教师对学生的缺点过错往往采取“恶性刺激”——讽刺、训斥、挖苦等,让学生在切肤之痛中“吸取教训”。但这种刺激的结果往往是怨恨心理的孕育,逆反心理的滋生,给学生的身心健康带来不利影响,甚至酿成悲剧。我们成人都会出差错,何况幼稚无知的青少年学生?教师对有过错的学生应因势利导,使某一过错给学生带来积极的影响。学生有毛病、有不足、有错误是难免的,我们为人师者在批评学生时要体现爱心,讲究批评的艺术性,给学生以良性刺激。禅宗里有这样一则故事:徒弟学艺多年,出山心切,赶去向师父辞行:“师父,我已经学够了,可以闯天下了。”“什么叫够了?”师父问。“就是满了,装不下了。”徒弟答。“那么你装一大碗石子来。”徒弟照办。“满了吗?”师父问。“满了。”徒弟十分自信。师父抓起一把细沙掺入石中,沙一点儿也没溢出来。“满了吗?”师父又问。“这回满了。”徒弟面有愧色。师父又抓了一把石灰,轻轻洒下,还是没有溢出。“满了吗?”师父再问。“满了。徒弟似有所悟。师父又倒了一盅水下去,仍然滴水未溢。“满了吗?”师父笑问,徒弟无言以对。从表面看,徒弟确实把碗装满了,可既然师父能再装进东西,就不能说碗已经满了。面对徒弟的缺点,师父既没有姑息迁就,也没有严加斥责,而是从这简单的事例中,使徒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这位师父所采取的别致的批评方式,具有十分高超的艺术性和感染力,非常值得我们学习。

总之,教育是我们值得全心投入的工作,也只有从心出发才能到心的深处。


 

 

德育处录入:dy    责任编辑:d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