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探索

给学生的十个读书建议
作者:德育处    德育处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3611    更新时间:2007-2-11

给学生的十个读书建议

面对如今中学生的阅读现状,为师者无不充满忧患意识的。同学们可以自问一下,中学六年,你读了几部古典作品?几位名家作品?更不用说哲学的启蒙了。据说美国曾经搞过全国性的读书战略计划,强制性的,这足以引发我们语文教育的反思。
  读书,有人称之为第二生活,足见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读书,可以使我们经历我们所没有经历过的生活,体验到我们不曾体验到的情感,了解了我们此前不曾了解的生活、情感的另外侧面,因而会变得更具同情,更丰富,甚至更崇高。这就是文学的美育作用。一切优秀的艺术,都具有这种伟大的美育作用。尤其如今我们面临这样一个知识时代,不读书就无法获得前卫的知识,没有前卫的知识你就可能成为时代的落伍者。那么,如何读书呢?读怎样的书呢?这是摆在每一个读者面前的实际问题。从我自己20余年的读书体验来看,我以为读书很重要的一点是要学会选择,选择适合你自己的好书来读,这样才开卷有益。有了一本好书如何从中获益是一个技术性问题,走马观花、囫囵吞枣式的读书是没有多大益处的。下面我着重从阅读文学作品并与写作相联系的角度,给同学们提出10点建议:
  1、首先要培养爱读书的兴趣,形成习惯
  好读书,是通过读书获得知识与技能的基础,也是关键。关于读书的名言很多,但要注意,好读书不求甚解就中学生来说,不算是好话,我们权当是陶渊明个人偏激的看法。我最欣赏的读书名句:袁枚的——书非借不能读也;高尔基的——每一本书是一级小阶梯,我每爬一级,就更脱离畜生而上升到人类,更接近美好生活的观念,更热爱这本书。
  2、要学会选择适合自己的作家作品
  人有个性差异,喜好也就有所不同。外向的人可能比较喜欢语言风格豪放的作品,内向的人可能比较喜欢语言风格婉约的作品。不论哪一种类型,有一个评价的标准:当你拿到一本书阅读时,能够很快进入文字,并产生联想、想象甚至创作的冲动欲,就可以断言:这书是适合于你的佳作。
  3、浏览/了解
  浏览不等于走马观花。静夜里,一盏小灯,一杯绿茶,一本好书,这是很温馨的时刻。先看看作者是谁,写作的背景如何,再读读序文以及跋语,了解一下名家对该作品的思想性与艺术性的评价。然后通读作品一遍,感知作品的故事以及人物的命运。
  4、宏观阅读
  要有那种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俯瞰全貌的感觉,这样才能把握作品的叙事技术与结构布局或者叫写作模式。这一点很重要,不会叙事你就不会写文学作品。
  5、微观精读
  要像绣花一样细读文字,理解作家的语言风格,写人画物的各种技术。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的语言风格。这一点同叙事一样重要,不能驾驭语言,就无法领会作者心声,更不必说与读者进行心灵的对话了。举个例子:
  一群鸟儿决定到卡夫山去寻找它们的国王西姆格(“西姆格30只鸟的意思)。鸟儿们飞越了七座大山和海洋。有些鸟儿中途退却了。有些鸟儿坠海而死。最后,仅剩下30只鸟儿到了卡夫山。这时,鸟儿们才发现,原来它们自己就是西姆格。西姆格是它们中的一只,也是它们全体。
  ——选自波斯诗人阿塔儿的叙事长诗《鸟儿的对话》[提示:首先肯定这是一个过程及其细节。关键句:首句;关键词:大山/海洋/退却/死。明确:谁在寻找?寻找谁?寻找的过程怎样?寻找的结果怎样?(以上是层面)故事的寓言性是什么?(这是深层)这个故事说明寻找他者的过程,往往也是自我发现的过程。自我与他者并没有截然的界限。[给予读者的启发性关键词汇是:信仰,毅力,能力,发现自我]
  6、随时进行勾划摘抄
  在阅读的同时,手中要有一支笔,对于那些精彩的词、句、段要标出,做好笔记。这是一个直接积累知识的过程。
  7、做好读书批注
  要随时记录自己的阅读感受:赞美的,批评的,联想到的以及那时产生的写作冲动和灵感。作为一个读者,我认为要有怀疑的精神。北宋哲学家张载不是说过学则须疑的话吗?我们要学会批评,甚至批判。这是属于读者的话语权利,这也是培养自己创造精神的一种途径。
  8、写评论文章或者读书随笔
  这要求高于一般的读后感。在习作里,你可以评价作者、分析作品,也可以引发联想、提出观点。
  9、集中阅读与广泛阅读相结合
  在专门阅读自己喜欢的一个作家及其作品后,要广泛阅读一些不同风格的作家作品。专门阅读可能受益比较大,较明显地接受其风格与思想的影响,使自己的写作水平得以快速提高。广泛阅读,可以了解多种写作风格,从中吸收更多有益的东西,便于形成自己的风格。
  10、阅读大自然与民间
  曾经一篇文章里说过,凡最优秀的东西,大多在自然、在民间。这是两本最好的书,只可惜一般人都熟视无睹,缺乏深入的思索。给予热情的关注与终极关怀,接近壮丽的河山与博大的人文景观,我们何愁自己不能成为一个智识者呢?
  养成好的读书习惯,持之以恒地读下去,终将成为智者。

德育处录入:dy    责任编辑:d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