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俞校长3月17日在初一家长会上的讲话
作者:俞继圣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5507    更新时间:2007-3-19

 

俞校长317日在初一家长会上的讲话

                                俞继圣    2007317

 

一、初中一年级要做好过渡和适应工作:

从小学到大学,分不同学段,目标、要求各不同:

上小学:“形成期”,养成参加集体学习的习惯,形成初步阅读和运算能力;

    进初中:“规范期”,学习有规范,五环节,有格式,体现科学精神严谨性,形成初步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上高中:“变学期”,形成具有个性的学习方法,知识技能的学习和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相结合。

从小学到初中是一个大台阶,开好端、起好步、接好轨。初中三年是很快的。初二就要中考。有五个变化:

1、学习环境的变化:

新集体,新环境;新课程,新起点;新要求,新目标。

“三多一少”:课多、书多、作业多,老师管的少。

一天6节正课,初一12门,(7文化5技能),科科有考试,每学期要做“综合素质评定”

小学:管得细(婆婆妈妈),中学:多放手(自主性、主动性)

2、知识内容和教学方式的变化:

初中知识的深度、难度以及教学的进度大大超过小学,学习目标不同。

小学:以养成集体学习习惯和培养基本阅读、运算能力为主要目标。

中学:知识之间体现一定的概括性和抽象性,体现学科的科学体系和相互渗透特点,具有一定逻辑结构,形成能力实现新课程改革所要求的目标。

教学方式:

小学:细嚼慢喂式,机械性熟练性训练多。

中学:内容多,进度快。启发、分析、概括形式;训练自学能力。自主、合作、探究。

基础教育新课程,新在哪里:

1、加强了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的联系。把学生的生活及其个人知识、直接经验作为课程的内容,把家庭、社区、社会生活作为课程内容;

结构与内容的变化很大。

学生方面的不足:生活面窄、形式单一、活动范围小、社会经验缺乏。

2、强调学生的主动性。新课程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勤于动手,培养学生四个能力: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新课改的显著特征。

学生方面的不足:缺乏提问和讨论的意识,缺少学生主体、教育主体的意识;把学习认为就是接受,就是课本和作业。

3、学习方式、方法的变化:

学习的五个环节:

预习----是基础环节:阅读有关资料,发现问题;

听课----是关键环节:注意重点,参与讨论,做好笔记,心得;

复习----是巩固环节:回忆,看书、笔记;

作业----是熟练环节:独立、全部、规范、按时;

小结----是提高环节:梳理、归纳,检查缺漏,作业装订,心得评价。

好的成绩是学出来的,不是考出来的。

要逐步使孩子明白:做该做的事,对自己负责任,不能逃避。

小学:课上完成作业。

中学:作业的含义:预习、作业、整理、阅读等。

所以要有合理可行的学习计划和好的作息时间;作业要坚持订正和及时理解。

4、学习动力的变化:

小学:情感依赖式。具体形式表扬,为老师、为家长学习的倾向。

中学:理想追求式。向生活理想、职业理想、社会理想移动。为自身的发展而学习。长远性、高层性。

如果只凭兴趣出发,或者班主任、接触多的老师的课就读……,很容易两级分化。

5、生理、心理的变化:

11—12岁,儿童向少年;12—16岁,少年向青年,孩子成长高峰期,生理、心理变化很快。

长得快,代谢快,萌动性快。(吃的多,长的快、波动大)

二、家庭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养成孩子做人的基本品质,良好习惯:

观察学生会发现:有的学生文具书包井井有条,有的杂乱无章;有的作业书写整齐,有的很潦草;有的听课很专注,有的就是东张西望的……有上课忘带书的,有做作业抄错题目的,有考试看错符号、漏单位,甚至连姓名、座号都忘了。事情很小,影响不小……成绩差原因是行为习惯差。

1、注意养成学生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的小习惯:

国内外近半个世纪有关研究表明: 6个月是婴儿学习咀嚼关键期;8个月是分辨大小、多少的关键期;23岁是学习口头语言第一个的关键期;2岁半至3岁是教孩子怎样做到有规矩的关键期;3岁是计算能力发展的关键期(指数数儿和点数儿、按要求取物品及说出个数等)3岁至5岁是音乐才能发展的关键期(拉提琴3岁开始,弹钢琴5岁开始)45岁是学习书面语言的关键期;38岁是学习外国语的关键期; 3岁是培养独立性的关键期;4岁以前是形成形象视觉发展的关键期;5岁至6岁是掌握词汇的关键期;910岁是孩子行为由注重后果过渡到注重动机的关键期。

   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的关键期是幼儿阶段和小学阶段,初中为辅助阶段。

需要那些好的习惯:

    爱护书本文具,保持整洁;

    珍惜时间,按时作息;

    书写工整,按进度完成作业;

    在作业、考试中自我检查、修正;

    做好预习复习,主动自学文化知识。

2、通过习惯培养铸造孩子做人的品格:

人的品质,决定了人的发展方向。家庭教育的一个核心任务就是培养孩子成为一个真正的人。但人格的培养问题通常很难落实到具体操作上来。不过,研究者发现,习惯与人格相辅相成,习惯影响人格,人格更会影响习惯。正派、诚实、责任心、爱心、合作精神、讲究效率等品格都可以通过习惯培养来铸造。

①别把没教养、不尊重他人、不尊重集体当作“个性”。

②家长自身要注意言行、是非观念和健康情绪。

③家长不要有补偿心理,家长不欠孩子任何东西。学习是孩子的经历,有成功有失败,不要大惊小怪。身教重于言教,父母自身的人格魅力对子女成长至关重要。

3、父母最爱孩子,但事情要由孩子去做:

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曾经遇到了一件怪事:一天,研究院里来了几位满面愁容而又不同寻常的来访者:孩子是一个有些“超常”的小学二年级男生,父母都是研究生,爷爷奶奶也都是高级知识分子。来访的原因竟然是这个男孩子要留级!愁眉苦脸忧心忡忡的家长对科研人员讲:“这个孩予的确有些超常,记忆力好,爱解答问题,而且他的解答既独特又准确。有一次,老师问:‘1+1等于几?’他立刻回答:‘等于无限大。’老师诧异地问他根据是什么,他说:‘爸爸书架上有一本书的第一页就是这么写的。’但是,这样一个聪明的孩子却十分懒:回家不做作业,连做操也比别人慢半拍,考试则答不完卷子,结果总不及格……最后,学校忍无可忍,只好让他留级。”一个超常的孩子成了留级生,岂不是天下奇闻吗?科研人员刨根问底,怎么也找不出原因。这时,一位科研人员皱起了眉头,抱着试试看的心理问:“孩子的袜子谁来洗?”家长回答:“我们替他洗。”再问孩子的脚谁来洗,脸谁来洗,均是父母为孩子洗。科研人员愣了一下,问:“那么还有哪些事是孩子自己做?”家长苦苦思索了半天,答:“什么事都是我们替他做。说实话,就连吃饭还是我们喂他呢!”超常孩子为何留级的原因找到了:家长包办代替太多,弱化了孩子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学习能力,更使孩子缺乏学以致用的好习惯,因此,才会发生孩子做什么事情都比别人慢、连作业也完不成的悲剧。

孩子的成长需要大人的榜样,需要亲自实践。良好习惯的养成绝非一日之功,其主要原则是:低起点,严要求,小步子,快节奏,多活动,求变化,快反馈,勤矫正。

4、家庭教育要和学校教育唱一个调(教育的有效性依赖教育的一致性):

学校是专门机构,有目标、有组织,有要求,按计划,一定的方法步骤集中训练;一刀切是经常的事,这是常识。集体生活要有准则。

家庭教育的不可替代性:

关系:社会----血缘、伦理、经济;

环境:时间长(第一任教师),层次多(421),形式丰富;

③家庭教育的内容丰富多彩,途径是潜移默化(随时发生),方法是遇物而诲(三言两语)。

家庭教育的注意力放在:做人的基本品质和良好习惯,即:作为现代公民的责任感、诚信、环保意识、同情心、宽容、礼貌礼节、敬老尊贤;对自然的爱和敬畏之心,还有男孩子的谦让和保护女性,女孩子的自尊自重。还要注意:

①家教不等开发智力。现在有很多家长不惜放弃自己的休息时间,极有耐心地教孩子、陪孩子进行知识与技能的学习,而对孩子的行为习惯、品德教育却没有注意,忽略对孩子的人格培养。或者在理性认识上,也都希望孩子品行端正。而在实际生活中,却普遍只重视孩子的学习成绩。正是这种偏差的存在,导致孩子在道德发展、心理素质、劳动观念、身体状况等方面的不尽人意。主要表现为心理承受能力差,综合素质低,责任感不强,没有良好的劳动习惯,自理能力差等。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有家长文化素质、家庭教育观念问题和社会环境因素等。

②家庭教育不讲流行。作为家长,面对教育子女中出现的各种难题,要有耐心、决心和教育机智,能创造性地采取恰当的措施,坚持不懈地去寻求较好的教育效果,而不应追赶社会潮流,盲目随从。

面对升学、就业的压力,家长应有一种平淡平静的心态。在家庭教育保持合理的、民主的、宽容的态度。所以,要使孩子学习安心静心,家长必须首先自己要头脑清醒,去掉过多的功利目的和色彩,应多一点引导,少一点干预;多一点冷静,少一点急躁;多一些自然,少一些功利。

③家教不要“越界”。家庭教育的内容很广泛,其中最主要的是思想品德和生活技能方面的内容,使孩子有正义感、责任心、义务感、有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勤俭节约、孝敬父母、诚实守信、遵纪守法。在学科性的知识教育上,家庭做一些配合性的工作,督促他们按时完成学习任务,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有条件的话,可指导学习的方法和思路上,不能重点放在增设学习的科目和作业的数量上。

文章录入:dy    责任编辑:dy